缩略图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宪法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

明杰穗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驱动:教育信息化与法学教育改革的双重机遇

政策驱动下,教育信息化与法学教育改革形成双重机遇。2018 年《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目标,推动教学应用全覆盖及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型,为混合式教学提供顶层设计支持。2021 年《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法学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宪法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2020 年《中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报告》强调地方院校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匹配区域需求的专业体系。学院《宪法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正立足区域法治需求,探索可复制的转型路径,回应了政策对法学教育政治性与学术性统一的要求。

(二)现实需求:破解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三大困境

传统法学教学模式面临三大困境:教学内容滞后法治实践、方法单一致参与度低、考核片面致能力评价缺失。本项目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融入最新案例、在线互动及多元化考核,有效破解困境,强化理论实践连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技术赋能:混合式教学成为教育变革的新引擎

超星学习通等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整合资源;数据追踪学习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以学定教”;试点两届学生实践显示,混合式教学显著提升课堂互动率与综合运用能力,契合教育部目标,为地方院校提供实证案例。

( 四) 宪 法 教 育 的 特 殊 使 命: 从 知 识 传 授 到 法 治 思 维 培 育宪法是法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不仅关乎法律知识传递,更承载着“培养

法治思维、塑造公民意识”的使命。项目将“课程思政”立场贯穿教学全过程,呼应了张文显教授关于“宪法教育需强化政治认同与制度自信”的论述。为地方法治人才培养奠定了政治基础。

(五)地方院校的探索价值:从示范到推广的路径意义

通过“线上资源+ 线下协作”破解资源约束,结合区域特色(如民族自治、乡村振兴)培养基层法治人才,并构建“四阶段八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型,形成可复制的普适性路径,为同类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实证范例。

二、改革目标与核心内容

(一)总体目标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三大突破:

1、探索线上线下协同的教学路径,提升课堂参与度

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课前任务驱动 - 课中深度研讨 - 课后拓展提升”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平台发布“宪法与数字时代”等主题任务单,学生需完成在线测试(如《宪法修正案》知识自测)并提交预习报告;课中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分组展示案例分析成果(如“算法推荐与公民信息保护”),教师通过平台投票功能实时统计观点分布,聚焦争议点展开辩论;课后利用平台论坛开展“宪法热点大家谈”活动。

2、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法治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

例如,在“国家机构”模块中,融入“全国人大释宪案例解析”;在“公民基本权利”模块中,增设“人脸识别技术滥用与隐私权保护”专题研讨。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引入“凉山天梯村整族脱贫”案例,阐释宪法对民族团结的保障作用;在“监察委员会”章节,通过“反腐败斗争成就”数据展示,强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认同。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过程性考核的精准设计:采用“433”评价模型,即平时成绩( 30% )= 在线学习( 15% ,含资源学习、章节测试) + 课堂参与( 15% ,含发言质量、小组贡献)。

(2)终结性考核的改革实践:期末考试减少“名词解释”等记忆性题目,增设“宪法案例分析”等主观题。

(3)增值评价的创新应用:通过前测与后测对比,量化评估学生的进步。

(二)改革重点

1、本土化案例资源开发:联合市人大、鹤城区法院等实务部门,开发地方特色案例,强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

2、 教 学 方 法 创 新: 采 用“POGIL(Process Oriented Guided Inquiry

earning)”模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宪法问题链”。

3、评价体系革新:从“结果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转型,明确“在线学习行为”“课堂参与质量”“等指标。

三、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阶段聚焦智能化平台搭建与任务设计转型。平台以超星学习通为核心,整合MOOC 资源库、“法信”案例库,构建“资源- 活动- 评价”一体化空间,支持微课、交互案例、电子课件等多元资源。智能工具通过“学习分析”生成知识图谱,标记薄弱环节;热力图可视化资源访问热点,助力教学策略调整。课程思政资源库融入“五四宪法历史”“八二宪法起草”等红色基因素材,实现价值引领。任务设计采用模块化三级体系,按“宪法原则→公民权利→国家机构”逻辑主线分解为12 单元,每单元设基础、进阶、挑战任务,对应法治思维、法律适用等核心能力指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践行OBE 教育理念,确保任务目标与预期成果高度契合。

(二)教学实施流程

(三)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多维动态体系。过程性评价采集12 项学习行为数据,如资源学习时长、讨论区贡献度等,通过AHP 算法赋予权重并生成雷达图,实施“即时 - 阶段性 - 终结性”三级反馈,精准反馈学生法治思维与实践能力短板。成果性评价聚焦实践导向,模拟立法听证设置角色扮演与多维评分标准,引入外部评审员增强权威性;宪法主题调研报告要求完成“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 对策建议”全流程,采用双盲评审确保客观性。例如,2021 级学生《市电动车管理条例》建议被市人大采纳,体现评价与实务的深度衔接。该机制实现过程与成果并重,强化能力培养的闭环验证。

四、实践成效与创新点

(一)阶段性成果

1、《宪法学》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建设

案例库开发70 个结构化案例,涵盖经典判例、热点事件及地方实践(如“村规民约备案”“通道生态补偿立法”,体现“扎根中国”理念)三类;课件库采用“微课 + 虚拟仿真”双轨模式升级,开发交互式微课(如“宪法宣誓3D演示”,支持手势模拟宣誓流程)及虚拟仿真实验(联合法学院开发“全国人大立法模拟系统”,体验“法案提出 - 审议 - 表决”全流程),实现教学资源智能化、互动化,有效支撑混合式教学需求。

2、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课堂互动通过平台追踪多维度参与指标,试点班级课堂互动率显著提升,各教学环节(如“法律诊所”角色扮演、“宪法热点辩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互动氛围浓厚。学生满意度调查采用权威学习性投入量表评估,结果显示试点班级在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等维度表现优异,整体学习体验与参与感显著增强,体现出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积极促进作用。

3、创新评价体系的实践成效

评价体系精准定位学生法治思维与法律论证能力的成长轨迹,教师据此优化教学策略;结合标准化测试与真实性任务双重评价,全方位验证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显著提升,在案例分析、立法实践、调研创新等维度均展现出更强的法治素养与实践能力,形成教学评价与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特色

1、思政融合:构建“宪法精神 + 法治中国”双螺旋育人模式

思政融合构建“宪法精神 + 法治中国”双螺旋育人模式,通过开发“宪法中的红色基因”案例集实现价值引领,形成“案例嵌入 - 评价验证”的闭环育人机制。

2、动态反馈:建立“数据驱动 + 学生参与”的教学改进机制

动态反馈机制构建“数据驱动 + 学生参与”的教学改进闭环:通过开发含“学习风格(视觉型/ 听觉型/ 动觉型)”“宪法知识前测”“学习需求”等模块的学生特征分析表,精准捕捉教学需求——如 2021 级调查显示 62% 学生希望增加“宪法与数字时代”内容,据此增设“算法治理”“元宇宙法律问题”等专题;实施教学反思会,结合平台数据与学生反馈动态调整策略,例如发现“宪法解释方法”章节理解困难后,立即开发“宪法解释模拟法庭”活动,实现“数据洞察- 需求响应- 策略优化”的敏捷迭代。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混合式教学的系统性改革,不仅破解了传统法学教育的痼疾,更探索了一条“技术赋能、思政铸魂、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校际合作的深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入,法学教育将迈向“规模化个性化”的新阶段,为培养地方性实务型法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今后,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还要继续探索,如与市人大合作,将课程“模拟立法听证”任务与真实立法项目对接;联合司法局开展“宪法进乡村”活动,学生设计“村规民约宪法审查清单”,帮助村民识别“高额彩礼”“外嫁女权益”等条款的合宪性,以服务区域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明. 混合式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法学教育研究,2025, 7: 45-52.

[2] 王华. 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法学教育论坛 , 2025, 4: 33-40.

[3] 张磊. 法学学科教育中“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 2025, 3: 28-35.

[4]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25 年青年学者研究项目申报通知 [EB/OL]. 中国法学网 , 2025-07-18.

[5] 刘洋. 公安院校“法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公安教育研究 , 2025, 7: 60-67.

[6] 周强. 混合式教学法在宪法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法学教育研究 , 2024, 5: 56-63.

[7] 陈静 . 【2023 法学理论研究盘点】宪法学篇 | 不断增强宪法自觉以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检察日报, 2024-01-02.

[8] 赵婷 . 宪法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学院为例 [J].法学教育研究 , 2023, 6: 78-85.

[9] 杨帆. 基于OBE 理念的宪法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 法学教育研究 , 2022, 4: 41-48.

[10] 吴晓. 宪法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法学教育研究 , 2021, 3: 37-44.

基金项目:2021 年度学院教学单位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与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研究”的子项目 “《宪法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008)

作者简介:明杰穗(1985-),女,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教育、宪法与行政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