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研究
张恒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0050
一、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方位,受其影响,我国文化领域呈现出各色文化观念相互交织、交融交锋的景象,国家文化安全面临被西方文化渗透和侵蚀的风险,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和发展亦面临诸多阻力。面对“两个大局”,大学作为人类文化保存、传播、发展、创新的中心,理所当然地肩负着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则是发展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实际行动者。
(一)大学生是文化创新与转化的先锋
青年大学生更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和支柱,理应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大学生是拥有优势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创新和转化的主要力量,有能力扛起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旗。第一,大学生群体是当今社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生机和活力的象征,在获得完整国家教育的基础上,拥有网络、书本、讲坛在大学汇聚成文化的海洋,在完整、先进的文化滋养下成长,且是即将走出校园,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二,大学正处于学生“三观”建立时期,学校的教育和引领有利于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第三,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体系和文化素养,加之这一年轻的群体对新生事物充满了新鲜和好奇,能够更快地接受新时代文化的创新和转化,并成为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
(二)高校是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主阵地
高校和文化有着紧密而天然的联系,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重要职能。高校通过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代代传承,但这种传承不是一种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在每一次的传承过程中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是传播、发展、创新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文化建设的重任。第一,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加之相对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营造了一种文化创新的环境。高校既是锻造老师使命感、责任感和业务能力的熔炉,又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摇篮。第二从高校发展的内外环境来看,高校处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中,除了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水平颇高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大学生搭建了多样化平台以拓展学习和创新文化的渠道。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核心的是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一环。一个民族单靠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有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引领和支撑。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体两翼,二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保障。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文化自省来对民族文化实现更科学地把握,文化自信地不断增强,有利于更有效地掌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规律,实现软实力快速提升 ;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带动文化整体的繁荣发展,创造更有价值更有张力的文化内容,为文化自信提供依托。同时,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投身发展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首先,保证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知、认同,内化于心。没有一定的认知度、认同感,践行必将落入形式主义、被动而行。核心价值观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宣贯、引导,才能真正让大学生领悟其中真谛,接受个中要义。一是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素养,增加其在大学生入学考试、德育课堂中“刷屏”的比重,营造浓厚的认知氛围,将完整认知并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为大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纳入培养计划 ; 二是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文化产品的价值尺度,确保高校课本书籍、课堂内容、课外文化活动,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 三是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师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基础指标,让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师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增强整体认同感。
第二,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践行意愿,外化于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提升其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一是要促进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端正个人学习、生活态度,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己能力、塑造高尚品格。二是要促进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自觉支持、弘扬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容,旗帜鲜明批判、反对违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社会现象,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内容中,正确取舍,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三是要促进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原则与动力,创新创造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优异品质,但确保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本领,使之有利于国家、社会、个人的前提要件是创新创造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并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发挥其才能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与践行价值观双剑合璧,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铸造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
担负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一是要保证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深度了解与高度认同。大学生要加大学习力度,提升观察、鉴别能力,发扬海绵精神,充分吸收现有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内在素质,在充分认知的前提下实现高度认同。二是要树立大学生对提升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使命源于责任,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对实现新时代宏伟蓝图的关键作用,自觉发挥个人能力、建设新时代文化。三是要激发大学生对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除了责任担当,更需激发大学生的意愿与兴趣,使其明白使命之光荣,价值之重要,以昂扬的斗志,饱含情感的状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使命中来。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大学生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站在新时代的宏伟背景下定信念、立志向、练本领、重实践。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决定着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我们的言论和行动。”具体化到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创造不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宗旨。二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鸿鹄志,是大学生不负伟大时代,有所为有所获的重要前提,每个大学生都该明确目标,为之奋斗。三是要扎实练就本领,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更需脚踏实地,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为提升自己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夯实学问基础。四是要积极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的自主性、创造性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尝试,在长时间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大学生要善于发现、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发扬自身的文化创新创造优势,大学生群体集体的实践成效,必将汇小流成江海,形成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发展的“洪荒之力”。
三、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树立理想、明确方向、坚守立场方能不负祖国的培养和时代的期许。文化自信,是激发大学生坚定信念、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更是大学生成为时代“弄潮儿”,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高标准具备的关键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立国 . 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3):55-56.
[2] 黄海 . 文化自信的生成谱系、现实挑战与实践方略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85-90.
[3] 赖辉亮 .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考察及其对青年的启示 [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2):56-63.
[4] 张振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立法的制度化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20(4):150-156.
[5] 马振江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文化自信的建构与诠释 [J]. 探索 ,2019(2):14-21.
[6] 肖群忠 . 以文化与伦理塑造引领美好生活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3):5-10.
[7] 张 三 元 . 论 文 化 自 信 与 文 化 创 新 [J]. 思 想 理 论 教育 ,2019(1).39-45.
[8] 庄严 .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J]. 求是 ,2015(2):47-49.
[9] 黄建军 . 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8):129-138.
[10] 闫惠惠 .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悖论与消解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4)195-200.
张恒,汉族,男,荣昌,1995.11.14,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