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工作分析
张燕梅
西安航天工业学校 陕西西安 710500
1.学籍管理工作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1.1 国家法律层面:《职业教育法》的核心规定
《职业教育法》第 35 条构建了学籍管理的基本框架,明确入学注册、档案记录、毕业标准等核心环节的管理要求。入学注册需通过全国统一系统完成学生身份核验与信息采集,确保学籍唯一性;学习过程中需完整记录课程成绩、技能实训、奖惩情况等档案,为学业评价提供依据;毕业环节则需综合考核学业水平与职业技能,严格执行毕业标准,保障学历证书的权威性。
第47 条确立资助保障制度,将学籍状态作为资助资格认定的前提。只有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方可申请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且资助资格随学籍状态动态调整。例如,休学学生暂停资助,复学后重新审核资格;退学学生即时终止资助,体现了“ 学籍状态决定资助权益” 的法律逻辑。两条条款形成互补:学籍管理为资助提供精准对象,资助保障确保学籍记录的学业进程顺利完成,共同服务于职业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1]。
1.2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将“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正式学籍” 作为申请前提,并要求通过全国学籍系统核验学生状态。评审流程中,学校需提交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杜绝虚假申报,强化了学籍管理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作用。
2022 年《职业教育法》修订版新增分类考核规定,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差异化考核方案,考核结果需完整计入学籍档案。例如,工科专业侧重技能实操考核,文科专业强化职业素养评价,相关数据成为毕业资格审核与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推动学籍记录从“ 单一学历证明” 向“ 多维能力凭证” 升级。
教职成厅2022 年1 号文件作为配套政策,明确分类考核与学籍、资助的衔接规则。文件要求考核结果通过学籍系统实时同步至资助平台,实现“ 考核优秀—学籍标注—优先资助” 的自动化联动,减少人工干预误差,提升管理效率[2]。
2.学籍管理工作的核心流程与系统应用
2.1 全周期管理流程解析
入学阶段依托全国学籍电子注册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与唯一性校验。学生需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身份证、毕业证等材料,系统通过人像识别与学历认证防止重复注册,并生成终身学籍号,贯穿职业教育全阶段,为就业、升学提供连贯记录。
在校阶段的异动管理需严格遵循流程规范。休学、复学、转专业等申请需通过系统提交,经学校与教育部门审批后实时更新学籍状态。例如,休学申请需附医院证明,系统自动冻结资助资格;复学申请需在休学期满前30 天提交,逾期未办理则转为退学,同步终止资助。
毕业阶段实行标准化审核机制,综合课程成绩、技能证书、实习报告等数据,结合分类考核结果评定毕业资格。系统自动生成电子毕业证书,含二维码可追溯学籍档案,部分省份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嵌入学籍系统,实现“ 双证融通”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2 系统操作的关键节点
时间节点管控是流程规范的核心。入学注册需在开学后1 个月内完成,逾期视为放弃学籍;休学申请需在学期结束前15 天提交,避免跨学期异动导致资助计算混乱;毕业申请截止时间设定为毕业前 3 个月,确保资格审核与证书制作周期。
数据交互需求凸显系统协同重要性。学籍系统需与资助、考核等平台建立数据接口,实现实时同步。例如,资助系统每月抓取在校生数据生成资助名单,考核系统推送竞赛获奖信息至学籍档案,作为评优依据。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数据壁垒,需通过省级统筹优化接口标准。
权限管理通过分级设置保障数据安全。系统分为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级权限:管理员负责数据维护与审批,教师可查询班级学生状态,学生通过个人账户申请异动并查看档案,既提高管理效率,又防止信息滥用。
2.3 现存问题分析
系统兼容性不足导致跨部门协作低效。部分地方院校使用老旧系统,与全国平台数据格式不兼容,导致跨省转学信息丢失、资助数据错误等问题,影响管理准确性。
人工审核效率低下引发资助错配风险。异动审批依赖纸质材料,平均处理周期长达10 个工作日,可能导致休学未及时处理、退学未同步终止资助等情况,增加资金错发风险。
地方特色需求与全国系统适配矛盾。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实践考核等特殊信息,在全国系统中缺乏专项字段,需额外开发模块,增加地方管理成本。
3.学籍管理与资助保障的协同机制构建
3.1 协同目标
精准性要求确保资助对象与学籍状态完全一致,通过系统数据比对排除“ 人籍分离” 情况;时效性强调学籍变动与资助调整同步完成,实现“ 当月变更、次月生效” ;规范性则要求建立全流程可追溯链条,满足审计与监管要求。
3.2 协同要素与路径
内容协同以学籍信息为基础,资助申请需提交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系统自动匹配户籍、专业等信息;分类考核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参考,如技能大赛获奖学生自动获得评审加分,提升资源分配合理性。
技术协同引入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浙江“ 学信链” 试点将学籍信息上链,关键节点数据不可篡改,投诉量下降 82% ;大数据模型通过分析考勤、成绩等数据,预警“ 静默账户” 等异常状态[3]。
机制协同建立教育、财政、学校三方联动机制,每季度召开数据对账会解决争议;实施“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抽取学校核查学籍与资助匹配性,违规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强化责任约束。
3.3 保障体系
政策保障需出台《学籍与资助联动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职责、数据交互规则与违规追责条款;技术保障要求升级系统接口,增加地方特色字段自定义功能;考核保障将协同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 10% ,与校长任期目标挂钩。
4.新技术驱动下的学籍管理创新
4.1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践
学籍信息上链实现全生命周期记录不可篡改,学生入学、异动、毕业等节点数据加盖时间戳,江苏某院校试点显示,学籍证明开具时间从 3 个工作日缩短至即时办理。智能合约自动触发休学提醒、学费欠缴预警等功能,减少人工疏忽导致的管理漏洞[4]。
4.2 数字化转型的其他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自动识别重复注册、异常考勤等学籍问题,降低人工核查成本;移动终端应用支持学生自助办理异动申请,实时跟踪审批进度,提升服务体验。
4.3 未来发展方向
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对接,将学籍档案升级为终身学习账户,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探索跨境学籍认证机制,服务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为学生海外升学、就业提供便利。
结束语:
学籍管理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工程,其与资助保障的深度协同是提升教育公平与管理效能的关键。通过完善法律框架、优化流程设计、引入新技术手段,构建精准、高效、可追溯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保障学生权益,更能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与跨部门协作,推动学籍管理从“ 事务性工作” 向“ 战略性治理” 升级,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法释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管理工作指南[Z].北京:教育部,2022.
[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区块链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白皮书[R].杭州: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23.
[4]王晓明。职业教育数字化管理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8):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