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游戏视域下的师幼互动与教师反思性成长

作者

邱宜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中心幼儿园

一、引言

随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深入贯彻,以幼儿为主体的“ 真游戏” 理念已深入人心。区域游戏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索性,成为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场域。然而,在实践中,区域游戏常常陷入“ 放羊式”或“ 高控式” 的两极困境:教师要么完全放手,沦为旁观者;要么过度干预,主导游戏进程。其核心问题在于,教师未能建立起有效且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并非简单的言语交流或技能指导,而是一种基于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动态对话过程。它要求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游戏的提供者,更应是幼儿游戏的敏锐观察者、深入解读者和有效支持者。这一角色的成功扮演,极度依赖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能力。因此,将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作为反思的焦点,是推动教师跳出经验主义窠臼、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突破口。

二、区域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核心价值与现状反思

(一)核心价值:超越“ 教” 与“ 管” 的发展性功能 在区域游戏中,优质的师幼互动具有多重价值:

1. 对幼儿而言:它是支架式学习的桥梁。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提问、启发和材料提供,在幼儿的“ 最近发展区” 内搭建脚手架,助推其认知冲突、社会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 对教师而言:它是读懂儿童的窗口。互动过程是教师理解幼儿个体差异、兴趣倾向和发展水平的绝佳机会,为后续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3. 对游戏本身而言:它是游戏深化的催化剂。教师的参与能延展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提升游戏的教育价值,避免游戏在低水平重复。

(二)现状反思:互动中的常见误区 尽管价值显著,但现实中的师幼互动仍存在诸多问题:

1. “ 在场” 但“ 缺位” :教师身体在场,但注意力分散,忙于布置环境或记录,未能真正观察和融入幼儿的游戏,互动流于表面,如“ 你真棒” 、“ 玩得真好” 等无效表扬。

2. “ 高控” 与“ 导演” :教师出于好意或急于达成预设目标,直接指令幼儿“ 你应该这样搭” 、“ 去那边玩” ,无形中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权和想象力,使游戏变味。

3. “ 判断” 先于“ 理解” :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成人思维快速评判幼儿的行为(如将幼儿的探索行为视为“ 捣乱” ),而非耐心观察、倾听背后的原因与意图,导致互动错位。

4. “ 一刀切” 的互动:教师未能关注到个体的独特性,用统一的模式与所有幼儿互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这些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师反思意识的缺失。许多教师仅凭惯性和经验行事,未能对自身互动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儿童观进行审视和质疑。

三、以师幼互动为镜:促教师反思性成长的实践路径

反思性成长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依托具体的载体、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支持。基于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可以构建以下循环路径:

(一)第一步:聚焦式观察——收集反思的“ 原始素材” 反思始于详实、客观的事实。教师需改变“ 巡视员” 角色,带着明确目的进行“ 聚焦式观察” 。

1.观察内容:不仅观察幼儿做了什么(行为),更要观察其表情、语言、与同伴的交流(过程),并记录下自己是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方式介入的(自身行为)。

2.观察工具:借助便签、手机录音、视频等现代化工具,忠实记录互动片段。例如,录制一段 2-3 分钟自己与幼儿在建构区的对话,为后续反思提供鲜活案例。

(二)第二步:深度解读——开启反思的“ 思维引擎” 观察记录是“ 毛坯房” ,深度解读则是“ 精装修” 。教师需要运用教育理论对素材进行剖析。

1. 解读幼儿:他/她为什么这么做?其行为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发展需求、兴趣或困惑?(基于《指南》等理论框架)

2.解读自我:我当时为什么要介入?我的介入是基于幼儿的需要,还是我自己的主观意愿?我当时的语言和行为向幼儿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是支持、信任,还是控制、怀疑?)

3.解读互动:我的介入是促进了游戏的深化,还是中断了它?幼儿对我的介入作何反应?如果换一种方式,结果会怎样?

这一阶段是批判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需要勇敢地直面自己的教育行为,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

(三)第三步:策略调整与再实践——完成反思的“ 行动闭环”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基于解读得出的结论,教师必须进行策略调整并付诸行动。

1.策略生成:如果发现自己的提问封闭,可以学习使用更多开放式提问(如“ 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如果发现干预过早,可以练习“ 管住嘴、迈开腿” ,给予幼儿更多尝试和试错的时间。

2.再实践验证:将新的互动策略有意地应用到下一次区域游戏中,观察效果,检验反思的成果,从而开启新一轮的“ 观察-解读-支持-反思” 循环。

(四)第四步:共建反思共同体——构筑成长的“ 支持系统” 个人的反思难免有局限,集体智慧能打破思维壁垒。幼儿园应着力构建反思共同体。

1.互动案例研讨:组织教研活动,围绕一段真实的师幼互动视频或记录展开研讨。采用“ 不评价、只描述” 的方式,鼓励教师们从多角度发表看法,碰撞思想。

2.师徒结对与同行: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手教师结对,通过观摩和反馈,为新手教师的互动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3.撰写反思日记:鼓励教师坚持撰写反思日志,将碎片化的思考系统化、条理化,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蜕变。

四、结论

区域游戏是师幼互动的微观场域,也是教师反思性成长的广阔天地。每一次互动既是教育实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通过有意识地将师幼互动作为反思的客体,构建起“ 观察-解读-实践-反思” 的循环模式,并依托集体教研的力量,教师能够不断地审视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从“ 经验型” 到“ 反思型” 、从“ 教书匠” 到“ 教育者”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过程不仅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升华,其最终受益者将是每一位幼儿,他们将因此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陪伴,在充满尊重、理解和智慧支持的互动中,健康、快乐且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华爱华. 活动区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9(3): 45-49.

[4] 叶平枝. 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的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5] 王春燕, 林静.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5(6):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