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控制策略
刘洪旺 李寿珍 靳林育
新疆广汇煤炭清洁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随着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带来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产工艺的特性决定了废气成分复杂、排放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极大。深入剖析其独特的污染物排放谱系,并系统梳理与之匹配的控制技术体系,对于突破行业环境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煤化工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煤化工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成分复杂、源项多样的显著特征,其排放不仅包括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更值得关注的是种类繁多的特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巨大,组分复杂,涵盖苯系物、烷烃、烯烃及酚类等有毒有害物质,部分物质具有恶臭属性,且是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重金属污染物以汞及其化合物为主,其在烟气中的形态分布直接影响控制效率。此外,生产过程中还伴有氨、硫化氢和多环芳烃等物质的排放。从排放方式看,其污染源可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大类。有组织排放主要来自工艺排气筒和燃烧烟气;而无组织排放则广泛源于设备与管道的跑冒滴漏、储罐的呼吸作用以及物料转移操作,其排放隐蔽、难以量化且管控难度大,已成为行业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煤化工行业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面临多重严峻挑战,首要问题在于无组织排放的有效管控,设备动静密封点数量庞大,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的全面性和持续性不足,导致挥发性有机物逸散问题突出。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技术尚需优化,特别是在实现超低排放标准后,如何经济高效地深度脱除烟气中的三氧化硫、汞等非常规污染物仍存在技术瓶颈。特殊工况下的污染控制是一大难题,生产装置开停车、检修及生产波动等非正常工况易造成污染物非正常排放,监控与治理措施往往难以跟上。高昂的治理成本与不断加严的环保标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先进控制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给企业带来沉重经济压力,同时也对环境监管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 煤化工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策略
3.1 强化源头控制与清洁生产工艺
源头控制是煤化工大气污染治理最优先且最有效的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改进原料、优化工艺和提升设备水平,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应优先选用高品位、低硫、低汞的优质原料煤,从物质输入端降低硫、汞等杂质元素的引入,为后续末端治理减轻负担。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技术,例如采用高温熔渣气化、加压气化等先进气化技术,其碳转化率高、污染产生量少。在工艺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流程的密闭性和连续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移和暴露环节,从而直接抑制无组织排放的产生。源头控制不仅降低了末端治理的难度和成本,更体现了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
3.2 实施全过程无组织排放精细化管理
无组织排放是煤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必须通过建立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管控。该策略的核心是建立并严格执行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企业需对生产装置中成千上万的阀门、法兰、泵、压缩机等设备动静密封点进行定期排查,使用专业仪器如红外成像仪或火焰离子化检测仪进行扫描监测,一旦发现泄漏点,立即进行标识、记录并限期维修,形成闭环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行。强化储运环节的油气回收治理,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采用浮顶罐或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对装卸车过程实施底部装载或油气回收措施,大幅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油气逸散。通过构建覆盖全厂的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网络,结合大数据平台进行智能分析与预警,可以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全面提升无组织排放的
管理水平。
3.3 推进常规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集成
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常规污染物,需采用高效且协同的末端治理技术组合,以实现超低排放目标。对于颗粒物控制,普遍采用高效布袋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或在湿法脱硫后增设湿式电除尘器,形成多级屏障,确保出口粉尘浓度稳定在极低水平。对于二氧化硫脱除,主流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氨法脱硫技术均已十分成熟,通过优化吸收塔设计、喷淋层布置和操作参数,可确保脱硫效率并保证出口二氧化硫浓度达标。对于氮氧化物控制,通常采用低氮燃烧技术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在炉内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基础上,在省煤器与空气预热器之间的合适温度区间加装催化反应层,喷入还原剂氨,将氮氧化物高效还原为氮气。关键在于将这些单元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与优化,解决各设施之间的协同匹配问题,如脱硝过程对空预器的堵塞影响、脱硫废水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等,确保整个系统长期稳定经济运行。
3.4 加强特征污染物深度治理与资源回收
对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需依据其特性,采取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策略。对于高浓度、具有回收价值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应优先采用冷凝、吸附、吸收等物理回收技术。深冷技术可将有机溶剂冷凝为液体直接回用于生产,活性炭或分子筛吸附浓缩后脱附的高浓度气体也可进行回收,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于中低浓度、无回收价值的有机废气,则采用销毁技术,如蓄热式焚烧炉和蓄热式催化焚烧炉技术,其热回收效率高,能有效破坏有机物分子结构。对于含汞污染物的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现有装置进行协同脱除,喷射溴改性活性炭等吸附剂,使其与汞反应生成颗粒汞,随后被下游的除尘设备和湿法脱硫装置捕获去除。这种分类治理、深度净化的思路是实现精准治污和资源循环的关键。
3.5 构建智能监管与系统化环境管理体系
先进的技术必须配以科学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构建智能化的监管和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支撑策略。企业应建立全覆盖的环境监测网络,不仅在主要排污口安装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还需在厂界、厂区内关键点位布设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气体等微型监测站,形成立体感知网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环保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对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趋势分析和异常预警,提升环境管理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将环保责任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和岗位,加强员工培训,确保各项操作规程得到落实。这套集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精细管理和持续改进于一体的系统化方案,是保障所有污染控制技术长期稳定运行、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化工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项涵盖技术、管理与政策的系统工程。未来工作的重点在于持续推动清洁生产技术革新,强化无组织排放的精细化管控,并探索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集成与政策激励。唯有通过多措并举与持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 武小刚. 煤化工城市 VOCs 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J]. 山西化工,2024,44(10):286-287+290.
[2] 丘 锦 翔 . 化 工 大 气 污 染 治 理 技 术 研 究 [J]. 当 代 化 工 研究,2024,(11):91-93.
[3]秦立美.J 市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4.
[4]杜焕宗,朱德汉.煤化工企业储运系统 VOCs 治理分析研究[J].煤化工,2023,51(06):8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