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实践与成效
杨娜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贵州六盘水 553040
一、构建制度政策体系,夯实机制创新基础
2023 年3 月,经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六盘水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提出26 项重点工作任务,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政策制定方面,六盘水市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规划、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同时建立健全调查监测机制和价值评价机制,并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视频监控体系建设。不同职能部门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各个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开展 。
二、开展资源核算确权,摸清生态价值家底
1.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六盘水市扎实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工作,已完成全市及各区县市 2018~2022 年生态产品总值试算。积极开展省下达的 18 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其中六盘水南开风景名胜区、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牂牁江国家湿地公园等 9 个登记单元已完成所有权首次登记通告、权籍调查等工作,其余登记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DB52/T1608—2021),六盘水市针对生态产品的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属性,全面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详细摸清了各类生态产品的权属、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基础信息,并于2023 年3 月编制完成《六盘水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3.建立 GEP 核算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设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在涵盖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生态资源禀赋特征,明确了生态产品类别、GEP 核算公式、GEP 核算基础数据要求等,初步构建起GEP 核算标准体系。
三、拓展价值变现渠道,激活生态经济动能
1.生态保护补偿渠道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市“ 三区三线” 划定成果显示,六盘水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210.47 万亩,占国土面积的 14.15% 。同时,制定印发《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优先保护区域占比为 36.80‰ 。
确定生态补偿范围:科学划定并优化公益林范围,通过开展公益林完善界定工作,核实成果数据,精准确定补偿依据,有效解决了公益林基础资料与林地“ 一张图” 、补偿兑现面积与实际地块面积不一致等问题。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损害赔偿:2023 年5 月,六盘水市与重庆三中院等八家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会签《乌江流域“ 2+7′′ 中级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常态化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省统一部署,积极探索与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依据《贵州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进一步完善《六盘水市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实施细则》。
2.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渠道
做实生态农业:建成 1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 2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市共获得绿色食品49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5 个、名特优新农产品 3 个、特质农产品 1 个,实现了“ 凉都三宝” 品类的“ 两品一标” 认证全覆盖。
做强生态工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制造等现代产业,推进园区建设。通过“ 广东企业 .+ 贵州资源” “ 广东总部 + 贵州基地” 等合作模式,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及精包装,完善项目储备。
做优生态旅游: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康养度假、避暑养身、休闲运动等主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做活生态城镇:制定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开展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制作,并在盘州市石桥镇乐民村、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等 3 个传统村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项目升级版,赋予城镇更多生态功能和价值。
3.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启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编制前期调查工作,对全市森林资源进行摸底研判,经摸排,全市可用于林业碳汇开发的森林资源约100 万亩左右。加强与省林业碳中和行动联盟、省林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推进林业碳汇工作 。2024 年4 月,六盘水市收获首批贵州省林业碳票“ 入场券” 。此次获批的1539.21 亩林业碳票,登记于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根据规划,项目计入期设定为 20 年,经专业测算,这期间预计实现碳减排量 5.56 余万吨,按市场预期,其总收益有望突破490 万元,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