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研究

作者

宋静雯 李昕 李端鹤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599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驱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学生工作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路径,对提高大学生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建设对推进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学生管理模式的更新迭代

数字化建设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型,数字化协作平台的建立,弱化了传统的上传下达的管理方式,能实现信息的扁平化传输,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效率。通过数字技术的动态监控,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能通过实时数据对行为策略进行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的战略反馈传递周期长、过程难以监控、结果难以客观评估等问题,从而为评估目标达成性并完善相应的对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数字工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各层级之间的决策效率,还能方便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板块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 [1]。

(二)教育方式多元化发展

数字化建设给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技术与理念,而网络思政与网络文化育人是大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数字化平台包含了海量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育教学和数字化手段的深度融合,还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技术的运用,能改变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数字化教育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精细化服务方式,开展差别化的教育探究,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让教育和教学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 [2]。

二、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系统化制度框架,强化顶层设计引领

数字转型需要基于制度创新,并形成“政策—技术—应用”的协同推进机制。高校要成立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工作数字化转型三年规划》,明确管理流程、数据标准、平台兼容三个方面任务。可以参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包括学工处、教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推动数据互通平台的建设,消除因部门壁垒造成的信息孤岛。还需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跟踪数字工具的使用效果。在制度设计中,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和数据安全规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可以制定《学生数据管理办法》,对数据收集范围、保存期限和使用审批程序进行规定,以避免数据被误用。

(二)完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筑牢风险防控防线

面对新媒体监管的薄弱环节,需要建立“科技 + 制度 + 教育”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网。在技术上,可以引进 AI 舆情监控系统,对学校的社交平台和论坛等进行实时的语义分析,实现对虚假信息、恶意评论等风险信息的自动识别,并与人工审核机制相结合,提高审核效率。在制度上,可以建立“双专员”制度,设立网络安全监察专员,专门处理技术保护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建立校园自媒体和学生社团账号的审查制度,建立“先审后发”的制度,防止出现“标题党”和“暗语传播”的现象。另外,还需要定期开展校园网络环境整治,通过实际案例的模拟,分析诈骗的话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同时,将安全预警功能嵌入到数字平台中,一旦发现可疑的链接或消息,就会自动启动弹窗提示,实现技术防控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保护。

(三)创新教育融合模式,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培养

为解决因数字依赖而减弱的人文精神问题,需要建立“线上数字赋能 + 线下人文浸润”的协作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可以把虚拟仿真实验和线下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历史情景进行模拟,然后再进行现场调查,以克服过于依赖屏幕的缺点。在管理方面,实施“数字工具使用负面清单”制度,对线上会议、作业提交等场景进行合理设置,保留面对面谈心、线下班会等传统教学方式,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完全被数字化代替。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一站式”建设,建立一种沉浸式的人文教育空间。如建立“非遗工作坊”“经典读书会”等线下社团,通过手工制作、朗诵诗歌等方式,增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四)优化信息组织架构,提升协同治理效能

为应对网络群体分散化产生的管理难题,需要建立“平台 - 院系 - 班群”三级联动的数字治理网络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各类 APP、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入口,建立“智慧学工”的统一身份验证平台,对学生的活动轨迹、思想动态等进行集中管理,消除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监督盲区。高校可以设立“数据辅导员”岗位,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包括利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频率、在线学习时间等信息,对有心理问题或者思想有波动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同时,强化对学生骨干进行数字素养化的培训,在班级上培育“网络舆论观察员”,对学生群体中的热点问题和情感趋势进行实时反馈,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治理网络。

(五)深化数字素养教育,培育自主发展能力

数字化建设旨在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的新一代人才,需要把数字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课程体系方面,设置《网络信息甄别与应用》和《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等必修课,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工具的批判性使用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高校可以搭建“数字技能实训平台”,开发实训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数字化的就业技巧。还可以在就业指导中加入数字化职场适应模块,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就业环境,切实发挥数字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赋能价值。

结论

总之,数字建设技术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促使学生管理模式的更新迭代和推动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构建系统化制度框架,完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创新教育融合模式,信息优化组织架构和深化数字素养教育等路径,来建立一个更高效、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学生工作新模式,更好地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逸凡 . 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思考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21):163-164+167.

[2] 李建宁 . 高校学生工作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与关键技术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02):117-124.

作者简介:宋静雯、1996 年9 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