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赵海霞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中学 841800
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核心渠道,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传统课堂往往将阅读材料简化为语法练习载体,导致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学习状态。当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同步提升,成为亟待突破的实践课题。本文跳出“就文本教文本”的思维定式,尝试建立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纽带、以高阶思维发展为目标、以文化意识培育为内核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为解决“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困境提供新思路。
一、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内在关联
语言能力的提升必须扎根于文本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动机等具体活动,在语境中自然习得词汇语法,而非孤立记忆知识点。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隐性信息,例如通过解读童话故事里的角色选择,理解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再联系中国神话中集体协作的母题,在对比中建立文化自觉。
思维品质的发展尤其依赖教师的课堂设计:当学生不再满足于回答" 是否" 类封闭问题,而是需要论证 " 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是否适用 " 时,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考才能真正启动。学习能力则体现在阅读策略的迁移上,比如学生能将预测故事走向的方法,从课内精读课文自主运用到课外读物中,这种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比完成十道阅读理解题更有价值。
二、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
目标定位偏差:有的教师仍把阅读课等同于”精读课”,将 80% 的课堂时间用于讲解生词搭配、剖析长难句语法,把完整文本切割成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可能记住了”put up”有”张贴”的意思,却读不懂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传递的坚持精神。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使文本沦为语言点的”包装纸”。
活动设计固化:千篇一律的读前看标题预测- 读中匹配段落大意- 读后完成判断题流程,如同给所有文本套上标准化模具。当教师把《丑小鸭》设计成根据段落选图片的匹配题时,学生只需机械定位关键词,而无需思考丑小鸭的遭遇如何反映青春期自我认同困惑这类开放性话题。
评价方式单一:当期中试卷上全是T/F 判断作者是否喜欢春天这类客观题时,教师无法获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皇帝的新装》对盲从现象的批判。这种评价导向使学生发展出做题技巧:看到 not 就标重点,遇到主观题就抄原文,导致深度阅读能力长期缺钙。
三、创新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主题意义探究,实现文本理解的深度整合
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碎片化倾向,学生往往只关注单词短语而忽视文本整体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主题意义探究重构教学逻辑。以人教版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为例,愚公移山的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然后用 "故事中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 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具体文本证据。第二步可设计小组讨论,比较中西方类似神话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讨论 " 坚持 " 这一品质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形式。整个过程不需要复杂的教具,只需利用教材文本和基础的问题设计,就能帮助学生建立从文本到文化的认知通道。
(二)思维品质培养,搭建批判性阅读的阶梯
当前初中生普遍存在重结论轻依据的思维倾向,常将文本信息简单等同于客观事实。教师应通过结构化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获取信息—分析逻辑—形成判断的思维路径,使其在语言学习中同步提升理性思辨能力。
以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为例,教学可分三步推进: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核心观点,圈画 " 手工刺绣耗时两年 "" 每件旗袍图案唯一 "
等事实论据;继而补充苏州缂丝技艺传承人的访谈视频,要求学生对比文本与现实案例,归纳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最后开展微型辩论活动,围绕" 工业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存续的必要性 " 设置正反方,指导学生运用课文数据、补充材料及生活观察构建论证链条。
实施过程中需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建立主张—依据—推理的思维框架,如在支持传统工艺保护时,引导学生从文化独特性(依据课文)、就业带动性(依据补充资料)、情感联结度(自主调研)多维度组织论点;其二,采用同伴互评 + 教师点拨的反馈机制,制定包含逻辑严密性、论据相关性、反驳针对性的简易评价表,通过三轮观点修订实现思维优化。此类设计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思辨素材,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审辨式阅读习惯。
(三)文化意识渗透,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当前教学中常将文化知识作为孤立知识点传授,教师应创设跨学科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文化成因,在比较中形成价值判断。以 I'd likesome noodles 教学为例,我们可设计 " 食物中的文明密码 " 探究项目。首先引导学生建立文化关联意识:通过整理教材中noodles、dumplings等核心词汇,绘制食物—节日—寓意概念图谱,理解春节饺子象征团圆、长寿面承载祝福的文化内涵。然后联合历史学科开展主题探究,分析教材中 " 丝绸之路 " 插图和配套视频,追踪西红柿从美洲传入欧洲再进入中国的传播路径,制作《食物迁徙时间轴》双语展板。最终延伸至现实应用,组织 " 创意融合菜 " 设计比赛,要求学生用英文解说自创菜品(如用普洱茶调制的英式司康饼),并撰写《从餐桌看文明对话》反思日志。
项目实施中融入多学科元素:利用数学课统计中英家庭每周面食消费量,绘制对比柱状图;通过地理课分析小麦种植带与面食文化区分布关系。这种立体化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 "would like" 等语言结构,更能理解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逻辑,在动手实践中完成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创新,本质是回归语言教育的育人本质。通过重构“文本 - 思维 - 文化”的三维联结,教师可引导学生超越语言外壳,在意义建构中实现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思妍.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9):152.
[2] 张雅萍.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创新研究[J]. 教师 ,2022(35):63-65.
[3] 鄢子雅. 借力英语阅读教学,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J]. 英语画刊(高级版),2021(2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