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记忆的当代表达
平欣荣 朱雅文 王安平
淮北理工学院 淮北 235037
大运河(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文化的关键分支,留存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如今,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出台系列政策法规,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研究大运河(段)非遗文化与 IP 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和商业模式构建,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大运河段历史与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大运河(段)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分支,承载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为非遗传承提供保障。然而,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需求,大运河文化资源成为其向旅游型城市转变的重要依托。
1.2 文创产品及其商业模式现状
章平,马丽嘉在《基于“陶瓷文化”的大运河(段)文化保护及其发展策略探析》中提到人对运河文化的认知不足导致了大众的使命责任感的缺失、亦使该地区民众缺乏保护相关物质文化遗存 [1]。段大运河的非遗文化面临传承断层、数字化记录不足等问题,其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设计,销售渠道有限,品牌化运营不足。商业模式单一,依赖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难以覆盖保护与创新成本。
2 大运河(段)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与商业模式构建
2.1 汲取先进经验,打造市特色文创品牌
非遗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可以为地区旅游带来新的吸引力。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 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2],2020 年,中国国内游客总人数达到37.3 亿 人次,总消费突破3.8 万亿元。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经济效益,但需应对技术依赖、内容同质化等挑战。
2.2 挖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如运河古镇建筑、非遗文化产品等,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2.3 拓宽市场范围,提升品牌与产品影响力
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所,打造多元文化消费空间。开发多主题游线,融入AR 导航与互动任务,增强游览趣味性。借鉴成功案例,打造夜间非遗表演、运河夜市,推动非遗文化发展。
3 开发大运河段非遗文创IP 的构思
3.1 大运河元素的提炼与融合
3.1,1 打造核心文化符号
深入挖掘大运河(段)的独特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进行艺术加工与抽象提炼,打造出能代表大运河文化精髓的核心文化符号。这一符号可以应用于各类文创产品及文旅宣传中,成为连接大众与运河文化的桥梁,提升文化辨识度。
3.1.2 非遗元素商品化
将柳孜遗址出土的北宋青白釉抱鞠童瓷塑、汉代画像石图案等珍贵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创商品,满足当下年轻人对时尚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追求。与茶饮、文具等知名品牌合作,推出运河主题联名款产品,利用市博物馆的帆船造型或运河古船元素设计独特的产品包装,借助品牌影响力扩大运河文化传播范围。
3.1.3 差异化主题开发
针对当前文旅宣传同质化的问题,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喜好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亲子客群,推出“运河小当家”研学课程,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运河文化,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传承文化 [3]。为年轻消费群体打造“国潮非遗盲盒”, 满足年轻人追求新奇、时尚的消费心理。
3.2 文创产品形式设计与材质探索
3.2.1 日常用品类文创
开发融入大运河元素的日常用品,如设计带有运河风光图案的笔记本,内页纸张选用环保材质,页眉页脚处印刷运河诗词或历史小故事,让使用者在记录生活的同时感受运河文化的熏陶。
3.2.2 家居用品类文创
在家居用品设计中融入运河文化元素,如以运河水波纹为图案设计抱枕,采用柔软舒适的面料,为家居增添温馨与文化气息;制作带有民俗文化元素的地毯,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美酒的同时,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3.2.3 传统材质创新应用
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传统材质进行创新运用。以口子窖酒文创产品为例,除了传统的陶瓷酒瓶,尝试使用玻璃、金属等材质,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光线折射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加产品的质感与现代感,使传统酒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3.2.4 新型环保材质引入
顺应环保潮流,引入新型环保材质。在制作文创文具时,使用再生塑料制作笔杆、文件夹等,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同时在产品表面印刷运河元素的图案,实现文化传播与环保理念的有机结合。
4 大运河段的文化传承与产品销售创新路径
制度建设是推动大运河段产品销售的重要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政策扶持与监管机制两方面发力。
4.1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政策环境
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为致力于开发与大运河文化相关产品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对这些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类型产品,明确各项指标,确保产品品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正规商家的利益。
4.2 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大运河段沿线留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与人才培养结合,能为产品销售注入独特文化魅力。构建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将非遗文化纳入地方课程,开展兴趣班、社团活动,培养社会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4.3 开放思维,促进多元创新
构建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将非遗文化纳入地方课程,开展兴趣班、社团活动,培养社会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与高校合作成立非遗设计中心,鼓励高校学子等进行创作,为年轻一代提供锻炼的机会。秉持开放思维,从产业融合与营销模式创新两方面,为大运河段产品销售开拓新路径。
5 结语
本研究以数字技术赋能运河文化记忆再生产为核心,探索了大运河段非遗文化与 IP 形象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及商业模式构建策略。大运河非遗文化当代转化意义重大,未来需在学术、技术、政策层面持续突破,多方协作挖掘非遗深层价值,让运河文化在数字时代“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
参考文献:
[1] 章平 , 马丽嘉 . 基于“陶瓷文化”的大运河 ( 段 ) 文化保护及其发展策略探析 [J]. 陶瓷研究 ,2024,39(04):90-92.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24.04.018.
[2]龚箭,胡静,谢双玉 . 2021 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M]. 武汉: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20.
[3]张亚, 周容容. 促进大运河文化带视域下的地区文旅融合发展 [J].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06):103-107.DOI:10.16279/j.cnki.cn34-1214/z.2023.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