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扎根新时代少年心田
江杰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中心小学
一、文化认同:从 " 知道" 到 " 理解"
1. 挖掘生活中的文化符号
道德法治课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例如,在讲解 " 传统节日" 时,教师可组织 " 我家的春节" 主题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家中的春联、窗花、年夜饭照片,并讲述长辈口中的习俗故事。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如北方的饺子与南方的年糕),引导学生发现 " 团圆"" 祈福 " 等共同文化内核。这种从个体经验到集体认知的升华,使文化符号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承载着家庭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具象载体。
杭州市某小学开展的 " 二十四节气里的智慧 " 项目化学习,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学生通过种植观察、谚语收集、传统游戏体验,理解 "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的农耕文明智慧,认识到节气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当孩子们在春分日亲手种下一粒种子,在霜降时聆听祖辈讲述 " 补冬 " 的讲究,传统文化便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淌,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
2. 辨析文化现象中的价值观
面对网络流行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教师需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例如,在讨论 " 如何看待西方节日" 时,可设计辩论赛:" 过圣诞节是文化交融还是文化入侵? " 通过分析圣诞老人背后的慈善精神与春节红包的祝福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树立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的包容心态。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既避免了盲目排外的保守主义,又抵制了全盘西化的虚无主义。
北京某小学开发的 " 非遗 + 科技" 课程,学生在学习景泰蓝掐丝珐琅技艺后,自主设计校园文创产品,并通过直播义卖将收益捐赠给乡村学校,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种 " 古法今用 " 的实践,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 " 守正创新" 的文化发展规律。
二、传承创新:从 " 记忆" 到 " 创造"
1.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
道德法治教育不应停留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而应鼓励创造性转化。例如,在 " 传统工艺 " 单元,学生可尝试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青铜器纹样,用编程设计动态书法作品,或用环保材料制作现代版风筝。这种 " 古法今用 "的实践,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 " 守正创新" 的文化发展规律。
敦煌市的实践为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地通过建设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数字藏经洞等平台,将千年壁画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 VR 眼镜 " 走进 " 洞窟,360 度自由探索壁画细节,还能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再创作。这种科技赋能的传承方式,既保留了文化基因的本真性,又赋予其时代表达的可能性。
2. 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文化自信不仅包含传统文化,更涵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可通过 " 红色家书 " 诵读、" 功勋人物 " 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 " 长征精神 "" 两弹一星精神 " 等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例如,在 " 科技报国 "主题课上,学生通过模拟钱学森归国历程,思考 " 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 " 的关系,树立" 强国有我 " 的责任意识。
敦煌市各学校积极开展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联合敦煌研究院、甘肃教育社等部门在《学生天地》《小演奏家》等杂志中开设敦煌文化专栏,开展读敦煌美文、画敦煌壁画、剪敦煌飞天、写敦煌书法、诵敦煌诗赋等活动,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教育,使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三、实践行动:从 " 心动" 到 " 行动"
1.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文化自信教育需要多方联动。学校可联合社区开展 "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活动,邀请剪纸艺人、中医传承人等现场教学;家长则可通过 " 家庭文化日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参加传统民俗活动。例如,成都市某小学与杜甫草堂合作开发 " 跟着课本游草堂 " 课程,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理解 " 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民本思想,将语文学习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敦煌市通过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这种 " 引进来" 与 " 走出去" 相结合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当孩子们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国书法、讲述敦煌故事时,文化自信便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能力。
2. 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
道德法治课可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整合,设计综合性学习项目。例如,在 " 汉字之美 " 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研究甲骨文的演变规律(语文)、设计汉字创意海报(美术)、探究活字印刷术的科学原理(科学),全面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跨学科学习不仅深化了文化认知,更培养了综合素养。
敦煌市培育开发莫高窟 — 莫高里工匠村、阳关 — 玉门关 — 雅丹等研学旅游线路,建成莫高里工匠村、莫高学堂、鸣沙书院等 16 个研学基地,开发推广地质科普、" 两关文化" 等 30 余套精品课程,打造壁画临摹、彩塑创作、钻木取火等研学产品。这种 " 课程 + 实践" 的模式,使文化传承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四、结语
文化自信的种子需要精心培育。小学道德法治教育应立足儿童成长规律,通过沉浸式体验、创造性实践、生活化延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少年儿童的精神血脉。当孩子们既能从《诗经》中汲取智慧,又能用代码书写未来;既能理解 " 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又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便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
[3]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4] 新华网《依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5] 中国文明网《人类敦煌 心向往之 —— 甘肃省敦煌市加强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