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角色代入与文本深读:论表演法在初中语文《卖油翁》教学中的双重效用

作者

向晓娟

衡东县第六中学 421431

近年来,语文教学日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体验感,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表演法作为一种情境化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文本理解 [1]。《卖油翁》作为经典古文,常因语言障碍导致学生理解流于表面,而表演法则能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局限。表演法在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具体到古文教学的应用研究仍较匮乏。因此,本文聚焦表演法在《卖油翁》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其如何助力学生实现从“字面理解”到“深层感悟”的跨越。

一、表演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双重效用的内涵解析

(一)角色代入对文本理解的深刻激活

当学生通过表演进入《卖油翁》中卖油翁或陈尧咨的角色时,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文字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体验者与诠释者。这种角色代入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人物语言,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身心沉浸——学生需要揣摩卖油翁“睨之”“微颔”时那种淡然中带着自信的神态,体会陈尧咨从“自矜”到“忿然”再到“笑而遣之”的情绪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文言文中那些看似生僻的词汇(如“惟”“尔”)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角色情感的自然流露。尤为重要的是,表演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试错空间”:当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尝试用不同语气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时,他们会自发比较哪种演绎更贴近文本精神,这种比较本质上是对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深度辨析。通过身体动作、表情神态和语言节奏的具身化表达,文言人物从故纸堆中走出来,成为可感可知的鲜活的对话者[2]。

(二)表演法为文本深读提供了动态化的认知支架

传统教学中对《卖油翁》“熟能生巧”主题的讨论容易陷入套路化,而表演过程中的即兴生成往往能打破思维定式。比如当学生扮演陈尧咨被质问“尔安敢轻吾射”时,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这个反问不仅体现武将的傲慢,更暴露了他将技艺与个人价值绑定的焦虑。这种顿悟远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具启发性。表演还天然具备“放大镜效应”——要准确表现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的动作,学生必须细究“徐”“沥”等字的精妙,进而发现文言文用字的凝练美学。更重要的是,表演后的反思环节促使学生进行元认知:为什么我的表演与同伴不同?哪种处理更符合作者意图?这种不断返回文本的求证过程,正是深读的核心机制。当学生用身体“丈量”过卖油翁的油葫芦与陈尧咨的箭靶之间的距离,他们理解的就不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欧阳修笔下那个富有张力的寓言空间。

二、表演法在初中语文《卖油翁》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情境还原与角色代入

表演法在《卖油翁》教学中的首要策略在于通过情境还原实现深度角色代入。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搭建宋代市井的微型剧场:用课桌椅模拟油摊与箭场,用折扇、量杯等简易道具替代油葫芦与弓箭。这种具象化的场景设置能立即唤醒学生的历史感知,为角色扮演奠定心理基础。在分配角色时,不仅要关注卖油翁与陈尧咨两个主角,还可增设围观群众、仆从等配角,通过多声部对话重现原文“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的生活场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人物的“微表情”:如陈尧咨“自矜”时的抬下巴动作,卖油翁“睨之”时的眼角余光,这些非语言细节往往比台词更能传递文言虚词的神韵。当学生用身体演绎出“但微颔之”的克制赞赏时,欧阳修笔下“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白描技法便得到了最直观的诠释。

(二)对比表演与文本细读

表演法的深层运用需要设计对比性表演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深挖文本。可安排 AB 两组分别以不同风格演绎相同片段:A 组按教科书注释字正腔圆朗读,B 组则用市井口语自由改编,通过对比凸显文言特殊句式(如“吾射不亦精乎”的反问语气)的表达效果。更具突破性的是“角色置换实验”:让女生扮演陈尧咨展现武将的倨傲,男生演绎卖油翁表现长者的从容,这种性别反串能打破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刻板认知。在“酌油示技”核心段落,可要求三组学生分别用“机械精准型”“潇洒随意型”“慢条斯理型”处理动作,通过表演差异引导学生发现“徐”字包含的从容自信,远比单纯解释形容词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以表演为媒介的文本细读,实质上是将文学批评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审美实践。

(三)分层表演与反思写作

教师可先组织基础版表演:学生分组还原原文对话,重点模仿人物神态与动作,如陈尧咨“忿然”时的握拳动作、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的沉稳姿态。待学生熟悉文本后,升级至改良版表演——要求每组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用现代白话文改编对话,例如将“尔安敢轻吾射”转化为“你竟敢小看我的箭术?”,这个过程自然促使学生辨析古今语言差异。表演结束后应立即衔接反思性写作:让学生以“假如我是 ______”为题,选择代入卖油翁或陈尧咨的视角撰写日记,要求结合表演体验,用原文词句解释人物行为动机。这种即时性的写作输出,能有效固化表演中获得的情感认知,完成从身体记忆到思维内化的转化。

结论

表演法在《卖油翁》教学中的三重策略——情境还原、对比表演与分层反思,构成了一个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辨的完整学习闭环。这种融合了戏剧元素与语文本质的教学探索,不仅适用于《卖油翁》,更为古典技艺类文本的教学提供了可迁移的范式——让文言文课堂真正成为既有笑语欢声又有思维火花的生长性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 颖 . 情 境 教 学 在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华 夏 教师 ,2024,(29):54-57.

[2] 梁 丽 贞 . 新 课 标 下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情 感 教 育 探 讨 [J]. 家长 ,2024,(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