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学校园足球开展困境与路径优化
付禧龙 李广周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足球与专业足球训练相结合。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 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将校园足球作为“十四五”期间体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进一步扩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规模,完善竞赛体系和青训体系。这些政策文件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竞赛体系、场地建设、升学通道等多个层面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导。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和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仍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1 开展困境
1.1 目标的异化
我国科层化压力型体制下,上级政府为完成政策目标并便于考核,会将政策目标进行指标化处理,并采用绩效指标考核等方式激励基层部门实现政策目标,导致基层部门在执行政策目标时过度追逐指标,而忽视了政策目标的本质。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提出“2025 年创建 5 万所特色学校”,基层地区则过度追求特色学校数量,后期更是出现“赶鸭子上架”追求数量指标的情况 [1]. 为此,《新华社》撰文表示,基层特色学校普遍存在“重指标、轻目标”问题。
1.2 教学理念错误
现今学校足球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锦标主义”现象,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主抓运动队”的狭隘思维中,错误地认为只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就能实现良好的校园足球环境。忽视了其本质的教育理念 , 导致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不高、运动水平整体偏低[3]。在这种功利主义主导下的狭隘思维中,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是阻碍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原因。只有在良好的校园足球环境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进而通过选材进行专业的技战术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少学校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忽视了政策的本质也忽视了学生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3 部门协同乏力
校园足球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教育、体育、财政等多部门横向协同,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任一部门的参与都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不利。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 年)》,提出“每所足球特色学校均建 1 块以上足球场地,每个县级行政区域至少建 2块标准足球场”。但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由于缺乏住建局、财政局、发改委等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常出现资金闲置、用地测量与建设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政策目标难以有效落实 [1]。
1.4 上令难下行
政策执行是将政策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但政策执行中会存在执行主体对政策内容的“二次解读”与“再制定”,基层执行主体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于需付出较高执行成本且难以落实的政策内容予以敷衍,造成政策执行软化和执行效果减损 [2]。根据 2014 年《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规定“特色学校至少 1 名足球专项教师;每周 1 节足球课”。但 2017年教育部对全国 14728 所特色学校调查统计后发现,足球教师有 51056 人,其中有专业足球背景的教师仅为 13661 人。2022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为每所特色学校培训至少 1 名 D 级足球教练员”,截至2023 年,全国已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2780 所,但在校 D 级教练员仅有 1.7 万人。说明为了完成政策指标不少基层单位对政策敷衍执行,严重阻碍了基层校园足球的发展。
2 路径优化
2.1 从“育人”出发避免“重指标轻目标”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基层部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要想做到避免“重指标轻目标”一定要牢记“育人”这个根本出发点,将政策执行从“完成任务”转向“培养人”。基层单位要明确体教融合的目标,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非追求比赛名次或显示学校政绩的功利化工具。将指标从足球赛事获奖数转向学生对足球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转向学生专项体能合格率、转向足球运动在校园普及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体育人、以体促教”的融合价值。
2.2 优化资源分配与协同机制
2023 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提案》指出,深化体教融合政策举措落实不够充分,体育教师距离配齐配强仍有差距。为此要加强推进协调机制建设,切实保障政策落地。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与政策协同,提高体教融合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形成政策合力。通过成立专门协调机构,设立由教育、体育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体教融合工作小组,出台统一的体教融合政策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推诿和重复劳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政策进展和资源分配,从而提高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现有设施和师资力量,应当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同时鼓励社会体育资源为学校提供服务,实现资源的互补。引进社会体育足球指导员、技术员、退役足球运动员,弥补学校足球教师技能或理论方面的不足,非上学时间将校内场地设施提供给社会体育企业使用,这一模式既解决了校园足球发展资源不足的痛点问题,又能满足社会公共体育资源不足的难点问题,形成双赢的局面。
3 结论
由此可见,校园足球虽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发展中面临诸多困境。目标异化、教学理念错误、部门协同乏力及上令难下行等问题,阻碍其深入推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以“育人”为基,矫正目标导向,摒弃功利思维。同时,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完善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融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只有全方位解决现存问题,才能推动校园足球普及与水平提升,真正达成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 , 冯爱民 . 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J]. 体育学刊 ,2019,26(02):6-15.
[2] 邱林 , 肖辉 , 浦义俊 .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校园足球政策基层执行阻滞与治理策略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38(06):683-689.
[3] 付承继 .“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C]// 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 . 第二届湖北省体育科学大会暨第五届现代体育与军事训练发展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 湖南大学体育学院;,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