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娜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校

一、引言

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推进,融合教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策略。自闭症儿童因其社交沟通障碍与行为特殊性,在融合教育中面临诸多挑战。家庭与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两大主体,其合作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成效。然而,当前家校共育模式存在制度缺失、理念滞后、参与度低等问题,亟需系统性优化。本研究以实践为导向,结合政策要求与教育需求,探索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家校共育模式,旨在为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二、家校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家校共育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作用,符合生态学理论中“环境互动促进发展”的核心观点。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家校一致性教育可减少行为冲突,强化技能泛化。研究显示,家校合作的深度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Epstein, 2018)。

2. 实践意义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家庭与学校的互补性资源(如学校专业干预与家庭情感支持)可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优化教育资源利用:学校通过家长培训提升家庭康复技能,家庭通过反馈助力学校调整教学策略。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家校互动促使教师深化对自闭症儿童的理解,提升教育策略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自闭症儿童家校共育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够为融合教育提供成功的实践经验,促进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完善,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现状

国内研究多聚焦普通教育领域的家校合作,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尽管《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提出“加强家校合作”,但具体实施缺乏细则,家校共育常流于形式(贾凤辉,2023)。

2. 国外经验

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明确要求家长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定,并通过定期会议保障家校沟通。英国《沃诺克报告》强调家校伙伴关系对特殊儿童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Warnock, 1978)。

(三)现存问题与挑战

1. 制度保障不足:家校合作缺乏法律约束与政策支持,相关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社区康复机构与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资源整合不足。

2. 理念认知偏差:教师与家长对融合教育理解不足,普通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家校共育的时间与精力,对特殊儿童支持有限。家长教育理念落后,过度依赖学校。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方式单一(如仅依赖家长会)。

3. 评估体系缺位:现有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忽视儿童社会适应与情绪发展的多维评估。

三、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校特教辅读班的 6 名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跟踪观察周期为2 年(2024-2026)。

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家校共育理论与政策文件。

问卷调查法:设计《家校合作现状调查表》,覆盖沟通频率、合作内容、满意度等维度。个案研究法:选取两名典型儿童(案例A :语言障碍显著;案例B :行为问题突出)进行深度跟踪。

(二)共育模式的目标与原则

1. 目标

通过家校协同干预,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原则

坚持平等合作,确保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决策中享有同等话语权;强调资源共享,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落实个性化支持,根据儿童需求制定教育方案。

(三)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1. 构建制度化的沟通机制

设立“家校联络手册”:每日记录儿童在校表现与家庭反馈,形成双向沟通渠道。

建立“线上 + 线下”双轨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家校APP 实时交流。

定期召开“个性化教育会议”:邀请家长、教师、特教专家共同制定并修订教育计划。

2.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IEP)

目标分层:根据儿童能力设定短期(如改善情绪调节)与长期目标(如提升社交技能)。资源整合:学校提供专业教学资源,如感统训练室、个训课程;家庭则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开展泛化训练,强化技能应用。实现教育场景的无缝衔接。

3. 强化教师与家长的专业能力

教师培训:开展“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家校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家长工作坊: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康复技巧,如行为干预方法、语言训练方法、社交技能训练方法等,通过实操演练(如ABA 家庭干预技巧)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4. 建立多维评估体系

评估工具:采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ABAS-3)与《社交反应量表》(SRS)。

动态调整:采用儿童行为评估量表、家长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共育效果进行双向评价,每季度评估儿童进展,动态调整干预策略。

(四)实践案例与分析

案例A :8 岁男孩,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在校常因沟通失败引发焦虑。

家校共育策略:

学校:引入图片交换系统(PECS),强化非语言沟通训练。

家庭:家长每日记录儿童情绪变化,配合学校设计情景对话练

成效:6 个月后,儿童主动表达需求次数增加40%,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案例B :9 岁女孩,存在攻击性行为,难以适应集体活动。

家校共育策略:

学校:采用正向行为支持(PBS),设定“冷静角”帮助情绪管理。

家庭:家长参与行为干预培训,建立家庭行为契约制度。

成效:1 年内攻击行为频率降低60%,同伴互动意愿增强。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果

1. 儿童发展层面:6 名儿童中,4 名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升,2 名学业表现达到班级平均水平。

2. 家校关系层面:家长对学校满意度从 62% 提升至 89%,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比例增加55%。

3. 教师成长层面:教师撰写家校合作相关论文3 篇,形成校本化特教资源库。

(二)创新与不足

1. 创新点:

提出“制度 - 计划 - 评估”三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框架。开发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家校合作工具包(含沟通手册、IEP 模板)。

2. 不足与改进:

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教育一致性,但存在社区资源整合难度大、部分家长受文化水平与经济条件限制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需探索多元化支持方式。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追踪,未来可扩大样本量进行跨区域验证。

五、结论与建议

家校共育是融合教育背景下提升自闭症儿童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通过制度化沟通、个性化干预与科学评估,家庭与学校可形成教育合力。建议:

(一)家庭层面

1. 开展“家长工作坊”,通过经验分享与专家指导,提升家长参与意识与教育能力。

2. 建立家长互助小组,促进家长间的交流与支持,缓解心理压力。

(二)学校层面

1. 将特殊教育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提升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

2. 设立家校共育专项岗位,配备专职协调员,保障合作机制常态化运行。

(三)社会层面

1.  完善政策法规,出台《特殊教育家校合作实施指南》,明确各方权责,加大对融合教育的经费投入。

2. 推动社区资源整合,建立区域性特殊儿童支持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 Epstein, J. L. (2018).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Routledge.

[2] 贾凤辉. (2023). 新时代背景下特教辅读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华声教育》.

[3] Warnock, M. (1978).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Enquiry. HMSO.

本文系 2024 年长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一般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BLX2024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