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维一体”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作者

张丹

吉林省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 13800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1] 明确指出,要“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真实问题”。微项目教学凭借其情境真实性、任务驱动性等显著特点,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微项目教学存在畏难情绪。深入探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同时身边可借鉴的同行案例较少,致使他们难以将新课标理念有效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

一、理论框架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价值认同三个核心维度,需外部引领与内部反思协同。“三维一体”系统通过以送助教(教研员示范课、工作坊)、以磨促教(教师“学习—模仿—创新”三阶段实践)、以学评教(学生成果反向驱动教学改进)实现多维互动。

二、实践路径

(一)以送助教——教研员赋能与助力

教研员的下水课是教学思想的直接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教研员通过亲身示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具象化,为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范例。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

教研员在前郭县范围内开展一节微项目学习 [2] 示范课《博物馆展品简介——第八单元复习》中,直观展示了任务设计、过程评价等关键教学环节,并形成微项目教学方案参考模板(如表 1),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从课堂效果和听课教师的反馈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都较高。通过设计多元化的任务并实施过程性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农村学生同样展现出很强的创造性,能够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表1 微项目教学方案参考模板

教研员还以“腌制咸鸭蛋”作为微项目主题,以工作坊的形式引领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微项目报告单,使教师先行体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启项目学习之门。

( 二)以磨促教——教师的践行与蜕变

在初期探索阶段,教师团队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新教师大多选择实验探究式教学,依托传统课堂框架进行渐进式改良,通过增设成果展示环节,实现课堂形态的初步转型;有的老教师尝试理论驱动型实践,以“家用燃料变迁”社会调查为载体,开展跨学科项目设计。不同教学风格和模式在县域教研平台上相互碰撞,为教师团队的深度转型积累了经验和能量。

经过两个月的实践调适期,教师团队逐渐突破转型瓶颈。在县域展示课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案例。例如,某新教师开发的“盐汽水工坊——溶液的交响变奏”项目课程(如表 2),创造性地构建了“产品发布会”教学模式,将知识建构与职业体验深度融合。该课型通过“问题情境创设 - 技术方案设计 - 产品优化升级”三个阶段递进式教学,形成了可迁移的复习课范式。

(三)以学评教——学生的成长与进阶

学生在微项目学习中的表现成为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以 " 微项目主题竞赛 " 为依托,以活动为任务驱动,教师需围绕学科核心知识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微项目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表现,反向评估教学目标达成度和教学设计合理性。教师提交学生作品视频参赛,作品类型丰富多样,涵盖实验探究型、理论分析型、设计制造型、创建决策型等多种类型 [3]。并将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上传至三个课堂平台,以便于还不能独立设置微项目教学的教师参考学习。

三、实践成效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汇报展示情况来看,学生在思维、提问、设计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方案更具创新性,在团队合作中实现了共赢。从县域内参赛和做课的教师人数统计数据来看,40% 的教师能够独立设计微项目,形成了“示范 - 实践 -反馈”的良性循环教研生态,区域教研也从传统的“单向培训”模式逐渐转向“协同共创”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莫妮卡·R·马丁内斯,丹尼斯·麦格拉思 .《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 刘欣欣 , 占小红 . 高中化学微项目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化学教学[J]2023(5):30-34

注:本文系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协同创新有效促进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路径研究”(YJKT2023056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