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劳动 + 学科”实践教育的城乡实施路径比较研究
王波 王春
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
当“劳动育人”成为基础教育的时代强音,城乡小学在“双减”浪潮中需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坐标。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构成现代文明的教育磁场,乡村的山川田野、传统工艺编织着乡土文化的育人网络,两种教育生态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多元载体,也提出“精准适配”的实践要求。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分层教学理论,城乡学生因生活环境差异形成不同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倾向,需在劳动教育中实施差异化路径。本研究立足城乡教育资源禀赋,深入剖析城市创新设计导向与乡村生产实践导向的劳动教育样态,通过典型案例对比,探寻既尊重现实差异、又实现育人目标共振的实施路径,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实践参照。
一、整合城乡特色资源,构建劳动学科融合体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过程,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社会即学校,教育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市拥有丰富的商业、科技、文化场馆等资源,而乡村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资源。整合这些特色资源,将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能够打破传统教育中课堂与生活割裂的局面。通过构建符合城乡实际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目标[1]。
在城市小学和地方科技园区共同实施“未来工程师”劳动实践项目中。学生进入科技企业参加单纯的产品组装和质检,对现代工业生产流程有了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动化设备运行情况,对其原理进行了思考,并参与到产品包装设计当中,对产品运输提出了完善方案。同时学校与社区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图书管理员一日体验”, 由同学们负责图书分类整理和借阅登记工作,并策划了读书分享会,让同学们在工作中体验到知识传播所带来的价值。但在农村,小学则利用身边的山林资源进行“山林守护者”的实践,让学生们参与山林巡查,树木养护、动植物标本制作等工作,探索山林生态平衡。另外,该校和当地传统手工艺品作坊一起,使学生们学会了做陶器和编织竹篮,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同学们切身体验传统工艺的神奇,体验劳动创造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并发扬乡村文化。
二、构建城乡分层课程体系,深化劳动学科融合维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使城乡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点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城市学生长时间浸淫于现代化生活环境,接触多元文化与先进技术,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创意设计类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接受度;而且乡村学生同自然环境联系密切,他们在实践操作、了解农业生产有关知识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2]。分层教学理论注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 ,“劳动加学科”实践教育下城乡分层课程体系建设能准确契合城乡学生学习需要。城市课程可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乡村课程注重本土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知识整合,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又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真正做到教育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在劳动和学科融合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推动城乡教
育质量共同提高。
在一所一线城市的小学里 ,“小小设计师”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该校结合城市学生对于美学与创新设计的强烈兴趣,综合运用了数学,美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学生首先利用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测量知识准确地测量出校园中不同部位的空间大小,从而为环保垃圾桶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美术课中,研究了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的原则,画了一幅别出心裁的垃圾桶设计草图;在科学课中,学习环保材料的性能并选用适当的制作材料。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设计图纸变成实物作品,既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使多学科的知识得到整合。在乡村小学中 ,“农田中的数学”活动已经变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天堂。刚到农忙季节,学校就组织学生进入农田,播种之前,他们利用数学上面积计算公式对土地面积进行了测算,并对农作物种植区域进行了合理规划;通过统计作物生长期间的株数和测量植株高度来学会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丰收后,算出产量与回报,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及生长习性进行观察并记录其变化过程。这种以乡村特色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同时还能培养对家乡大地的爱。
三、结语
城乡小学“劳动 + 学科”实践教育的差异化探索,本质是教育与生活双向融合的生动注脚。城市教育以科技赋能劳动,让学科知识在创新实践中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乡村教育借乡土浸润心灵,使劳动实践成为联结学科知识与文化传承的纽带。二者路径虽异,却共同指向“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内核。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在课程共建、师资流动、评价互鉴中寻求“和而不同”的融合路径,让劳动教育成为城乡学子全面发展的共同底色,在“双减”政策沃土上培育兼具实践能力与乡土情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宁顺琼, 王艳蓉. 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劳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41(04):121-124.
[2] 洪少敏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J]. 语文新读写 ,2024,(1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