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研究
徐向荣
新民宝土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省新民市 110000
一、当前机械类专业背景下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类的专业人才培养看似不断革新,但高校方面的培养很大程度依然被所处时期的思想所制约,缺乏前沿的理念引领,人才培养的步伐未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新工科背景是指要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解决当前大背景下专业人才的问题,又能够面向未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引领新工科理念,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学科融合,优化课程体系
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发展,机械类专业也应积极跟进,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中,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展现当前行业的动态信息,提升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增强他们对产业需求的敏锐度。
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的核心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选修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学习编程基础、了解大数据分析等,拓宽知识面;推动项目式学习,设计需要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就会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将更加符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也会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推进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对接是当前的关键任务。先前的实践教学存在内容落后,和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这些现象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变弱,使得他们成为了只会照着课本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所以,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将产业的实际项目内容列出,让学生明晰项目的真正需求,继而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
项目内容的开设是加强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学生们参与其中,通过开启技能竞赛,开设校企联合奖学金,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活动氛围,实现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变做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机械人才。
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的场地,除了传统的校内实验室以外,学校还要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训中心,其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还可以直接开设在企业内部,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真实的需求和项目内容会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完成效率也会更高。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面临着较大的阻碍与困难,企业工程师的加入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师参与到项目中,能与学生一起共同开发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高成本的实验操作。此外,建立常态化的校企互动模式,邀请各企业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以及一些工作坊,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内的最新消息,洞察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强化教师能力,增强团队建设
在机械教学与实际项目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成为一大挑战。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项目设计能力,而这些往往是大部分教师所缺乏的。项目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实践场地和设备的不足,以及项目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导致资源浪费和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各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包括机械指导技术、项目设计理念等,以增强教师实施机械课程教学与项目整合的能力。此外,要应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合理规划机械教学内容,增加必要的设备场地,并确保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应开发与项目实践和工程案例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块,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四)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人才质量
高校在人才管理制度的严重缺乏,是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在人才管理上意愿强烈,但对如何有效进行人才管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2)高校人才管理仍处于基础阶段,人才管理的实践内容还比较少。人才管理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与流程来招募、发展、管理和保留组织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帮助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组织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供应,驱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人才管理方面的缺失使得高校人才管理推进速度受限。因此,人才管理制度对我国高校的人才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理念上、从整个体系的建设到方法上都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
基于高校的发展战略与专业文化,从人才管理的目标出发,主要涵盖人才标准体系建设、人才评价体系开发与应用、人才发展体系的完善、及全面人才管理保障机制。
1. 建立人才标准体系
基于高校发展战略与文化、并充分融合管理的思想,通过工作分析与行业优秀企业经验的借鉴,构建不同类别人才的素质能力。
2.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依据高校人才标准体系,结合不同类别人才管理的特点,开发与构建适宜的测评工具,对高校人才按需进行局部或全面的人才盘点,掌握高校机械类人才现状、明确人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3. 构建人才发展体系
根据高校人才评价或盘点找出差距与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学习计划与成长计划等培养发展体系,以实现个人、团队、组织共同成长。
4. 强化人才管理机制
为保障高校对人才经营的需要,全面推动人才战略的发展,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个层面,提升人才激励体系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构建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三、结论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能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继而培育出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的人才,推动高校机械类专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洁 , 田国良 , 史诺 . 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智能制造 , 2024, (05): 118-122.
[2] 胡青. 机械专业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匹配度提升研究 [J]. 文教资料 , 2024, (16): 149-151+155.
[3] 何平 , 张学昌 , 江美芬 . 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24, (05):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