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张丽荣

通海县职业高级中学(玉溪烹饪学校)  云南通海 652700

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既要承担起教授语文知识的基本职责,又要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心灵品质和审美判断能力,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职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已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作为实现文化传承和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而存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认识的深度拓展、美学的建构与价值的引导以及精神培养等方面,其均作为语文教学结构的重要支撑而存在。古典文本通常具有语言精练与结构规整等特点,其在语音、词汇、句法与修辞等方面均已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而通过系统化欣赏训练,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学语言的识别与分析能力,提高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力度。在欣赏《陋室铭》一文时,便可以从“斯为陋室,唯吾德馨”这一句中,体会到对偶结构中的简约之美,体会到作者语言风格中既有哲理又有节制,从而促进语文素质的系统建设,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彰显,可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2. 中职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工作实施策略

2.1 明确教学目标体系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系统中,需要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其作为古典文学欣赏教学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与核心支持而存在。此目标体系应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使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体现出经典文学的知识性、能力性与价值观相结合的结构性特征。通过分层次且系统化的教学目标设置,体现其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直接的联系。从知识的掌握程度出发不难发现,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以系统地构建文学基本知识为目的。中职学生在语言积累和文学理解方面的掌握程度较为薄弱,因此教学的目的应集中在作品的文学体裁、文体特征与语言风格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上。而后通过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修辞的识别,语言风格的总结,篇章的逻辑的整理,逐渐建立起了对文学语言的规则的认识。如《赤壁赋》的阐释,应以把握骈散相融的语言特征,明确具体所应采用的修辞的表现功能,而后以主客体对话的构成方式等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搭建古代散文的知识论框架 [2]。

通过对知识目标的循序渐进实施,保证学生在文本层次上获得必要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支撑。而从能力方面出发,当前阶段的工作应深入关注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与审美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阅读理解、欣赏、提炼观点和迁移能力上均可得到明显提高。在欣赏《项脊轩志》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透过课文的朗读与细节的比较与训练学生对文章的先后次序及感情线索的敏感认识等内容。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段落的剖析,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结构和角色情绪的理解,通过模仿与评价等活动,确保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步发展。明确的学习目的指向,以此促进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实现由理解向应用的转换,从而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2 优化教学内容组织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古典文学作品欣赏,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体现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又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偏好和将来的职业发展需求。选择的准确性和适合程度,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难度、审美感觉和情绪接受程度,是实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古典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要重点选择具有思想深度、结构严谨、语言规范的代表性作品,使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获得最有价值的文学范例。其次应注重选择文体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多维阅读体验和提高整体素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需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文本中进行阅读,而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古典诗文、现代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建立出文体结构合理且内容层次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而对于古诗,也可选择简洁、富有韵律美和象征意义的代表作品,并通过适当地调整叙事方法,保证作品的学术价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欣赏教学的组织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单向灌输,要打破这种限制,就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层次交互式课堂。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互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深化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选择更适合职业院校的特色,使其可在教学方式上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资源相融合,并在评价机制上着重强调过程性与多样性的引导。使《经典》真正融入学生的思维结构与情感世界,就必须在教学理念,并通过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也可推动中职语文教学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陈春红 . 中职语文教育中文学经典著作的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4,(08):33-36.

[2] 张连钰 . 中职生经典文学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作家天地 ,2024,(0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