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病害预防与处理
邬显峰
安陆市通联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安陆 432600
引言:在现代交通建设中,桥梁承担着跨越江海、连接不同地貌特征的关键角色,建造质量关乎着经济繁荣与民生安全,钻孔灌注桩深入地下,作为桥梁的稳固根基,承载着向外部传递上部结构荷载的重大使命,施工工艺的复杂性与质量控制的高要求,使各环节都不容忽视,做好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病害的预防及治理,是稳固桥梁基础、延长桥梁服役寿命的核心,更是推动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施工前期的精准筹备与风险预判
(一)地质勘察的精细化实施
地质条件作为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核心参照,需借助多层次勘察摸清地层特性,采用钻探与物探协同方式,明确土层分布情况、地下水埋置深度、岩层强度等各项参数,在沪昆高铁贵州段某桥梁开展施工期间,借助 200 个钻孔采样以及地质雷达扫描,探明地下 15 至 30 米为中风化灰岩,局部范围存在溶沟发育情况,据此制定针对性钻孔方案,避免因地质详情不明引发卡钻问题。
(二)设备与材料的严选管控
设备性能与材料质量直接影响施工效果,钻孔设备得与地层硬度相契合,如冲击钻机适宜用在岩层,回旋钻机适宜的作业地层是土层,钢筋选用HRB400E 级螺纹钢,其屈服强度不低于 400MPa ;水泥方面采用 P.O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前要经历 3 天强度检测,在广州南沙大桥施工进程中,对每一批次的钢筋进行力学性能复试,确保钢筋抗拉强度达标,从源头着手减少钢筋笼病害的潜在风险。
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控与实时调整
(一)钻孔环节的参数精准控制
钻孔过程需建立“地层 - 参数”动态匹配机制,实现对钻进全程的精准调控,开孔阶段采用 20-30r/min 的低转速,配合小冲程进行钻进作业,待钻头深入地层 2m 且形成稳定孔壁后,根据地层的坚硬程度差异,逐步把转速提升到60-100r/min ,还要把控好钻进的速度,黏土层中钻进速度不超 1.5m/h ,砂层钻进的速度限制为不超 1m/h ,岩层的钻进速度,不应超出 0.5m/h⨀ 。要实时开展泥浆性能的优化,除控制泥浆比重数值外,应把黏度控制在 18**-28s ,含砂率应把控在 4% 以下,胶体率得维持在不低于 95% 的水平;在易坍塌地层,可掺入PHP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添加量占水泥用量的 0.01%-0.03% ,增强泥浆护壁的能力**。
(二)钢筋笼制作与安装的规范操作
钢筋笼加工得推行工厂化预制与数字化管控方式,确保几何精度与连接强度达标,主筋采用数控切割方式下料,把长度误差限制在 ±10mm 的幅度里,采用专用胎架进行定位焊接作业,通过激光标线仪对主筋间距进行校准处理,严谨把控误差在 ±10mm 范畴;箍筋采用螺旋筋成型机加工,螺距的误差范围不超出 ±20mm ,与主筋连接采用梅花形点焊方式,焊点抗剪强度需达到 10kN 及以上。主筋连接优先采用直螺纹套筒,丝头加工采用滚轧工艺完成,长度公差把控在 ±2mm ,套筒拧紧扭矩根据直径确定, Φ25 钢筋对应扭矩为300N·m, Φ32 钢筋对应扭矩为 450N⋅m ,连接完成后,外露丝扣不超出 2 牙范围。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施工中,钢筋笼安装使用专用吊装扁担完成,采用四点起吊工艺,把吊点设置在箍筋与主筋交点处并增设加强筋,通过全站仪实时对垂直度进行监测,确保入孔时偏差小于 0.5% 的要求,有效防止钢筋笼出现变形与刮碰孔壁情况,
三、施工后期的质量验证与长效保障
(一)成桩后的检测技术应用
成桩检测应构建多层次技术体系,实现对桩身质量的全面核验,低应变反射波法通过在桩顶施加瞬态激振,利用应力波传播特性判断桩身完整性,适用于全桩身快速筛查,检测过程中传感器采样频率需达到 200kHz 以上,确保捕捉细微缺陷信号。声波透射法通过预先埋设的声测管,采用声波检测仪在不同深度进行跨孔测量,当声速低于 5000m/s 或波幅衰减达20dB 以上,需标记为可疑区域,钻芯法通过取芯钻机获取直径 100mm 的混凝土芯样,直观检验混凝土强度与胶结状态,需达成芯样采取率 95% 以上的标准。
(二)养护措施的精细化实施
混凝土养护需结合环境条件制订动态方案,确保强度实现稳步增长,成桩完成之后的 12 小时内,采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桩顶与外露部分,薄膜搭接的宽度需达到 20cm 及以上,形成密封保湿环境,在开展自然养护工作时,采用自动洒水系统,每日对洒水周期的设置为 6:00、9:00、12:00、15:00、18:00、21:00 六个特定时段,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湿润,养护期的起始计算从混凝土浇筑完毕那一天开始,不得短于14 天。夏季气温较高时,在薄膜外覆盖遮阳网,把桩体表面的温度稳定在 35°C 以内;冬季施工时,采用电热毯与保温棉被的组合方式进行保温,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确保核心区温度维持在5℃及以上,控制核心区与外部之间的温差不超出 25°C 。
(三)后期监测体系的建立
长期监测工作需搭建覆盖全周期的数据采集网络,精准捕捉桩基性能的变化情况,在桩顶处设置强制对中观测墩,采用 LeicaTS60 全站仪进行沉降观测,实现 0.5 秒的测角精度,测距精度为 1mm+1ppm ,首次观测应在成桩 24 小时内完成,获取初始数值;前 7 天内,每天进行 1 次观测,第 2 周起直至第 4 周,每3 天开展一次沉降观测,从第2 个月起至第3 个月,每周开展1 次观测工作,形成完整的沉降曲线。在钢筋笼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通过振弦式读数仪对桩体轴向应力的变动进行监测,数据采集频率与沉降观测的频率同步进行,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进程中,对 320 根主墩灌注桩开展长达 12 个月的连续监测,建立“沉降 - 应力 - 时间”三维分析模型,数据显示,成桩后 3 个月内累计沉降的最大量达到 4.8mm ,6 个月过后沉降渐趋平稳,以月为单位沉降量小于 0.1mm ,应力的数值维持在设计允许范围内,监测数据通过 BIM 平台实时更新,为运营阶段的维护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桥梁在设计所定使用年限内的安全性能达标。
结语:综上所述,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病害的预防与处理,是一项贯穿施工前期、过程及后期的系统工程。从施工前期的地质勘察、设备材料准备和方案制定,到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管控,再到施工后期的检测、养护与监测,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只有将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贯穿始终,才能有效防范各类病害,确保钻孔灌注桩的质量,为桥梁的安全、稳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商顺波 ,and 曾文西 .”浅谈桥梁钻孔灌注桩的常见病害及对策 .”四川建材 1(2009):2.
[2] 商顺波 ,and 曾文西 .”浅谈桥梁钻孔灌注桩的常见病害及对策 .”四川建材 1(2009):2.
[3] 顾东堂 . 浅谈桥梁钻孔灌注桩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J]. 建材发展导向 ( 下 ),2015.
[4] 张平.”钻孔灌注桩常见病害的成因及防治.”山西建筑31.10(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