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的障碍及教学干预探究
李芳
魏县第五中学 河北邯郸 056800
一、高中政治学困生的界定与特征
在高中政治教学语境中,学困生并非指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在政治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持续困难的群体——他们通常在知识记忆、概念辨析、理论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且难以通过常规教学方式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这类学生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殊性:在知识层面,对" 商品二因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在思维层面,难以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等哲学工具解读现实问题;在情感层面,常表现出对政治学科的疏离感,将学习视为被动应付的任务。
二、学困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的主要障碍
(一)知识建构的碎片化障碍
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经济生活中的 " 供求关系 " 到政治生活中的 " 国家治理体系 ",概念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但学困生的知识储备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一方面,他们对概念的记忆依赖机械背诵,忽视 "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内在关联 " 等核心逻辑;另一方面,难以把握不同模块知识的衔接点,如将 "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 与 "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割裂理解。这种碎片化认知导致他们在解答 "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反垄断政策的意义 " 这类综合性题目时,只能零散堆砌知识点,无法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二)思维转化的滞涩性障碍
政治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双向思维转化能力。学困生在这一过程中常陷入双重困境:其一,难以将鲜活的社会现象抽象为理论概念。例如,看到 " 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督导 " 的新闻时,无法联想到 "基层群众自治 " 的内涵;其二,难以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分析工具,面对 " 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 这类题目时,只能照搬原理表述,无法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进行具体分析。这种思维滞涩性,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
(三)情感驱动的缺失性障碍
政治学习的深层动力源于学科认同与价值共鸣,但学困生普遍存在情感驱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将政治学习等同于 " 死记硬背 ",认为 " 哲学原理与生活无关",形成 " 学了没用" 的偏见;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疏离加剧了这种情感隔阂。当教师在课堂上机械讲解 "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 时,若不能结合 " 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生活的实际变化 " 进行阐释,学生便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丧失主动探究的动力。
(四)评价反馈的错位性障碍
当前政治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评价仍占主导地位,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对学困生形成了双重压力:一是频繁的分数对比强化了他们的" 弱势定位",导致习得性无助;二是评价反馈侧重知识点的正误判断,忽视对 " 为什么错 "" 如何改进 " 的深度指导。例如,学生在解答 "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 时答错,教师若仅标注 " 错误 " 而不分析其混淆了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 与 "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 的本质区别,学生便难以实现认知升级。
三、学困生政治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学科特性与认知规律的矛盾
政治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抽象性与具象性的双重属性,这与高中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存在一定张力。高中生的思维虽已具备抽象能力,但仍需具体案例的支撑,而教材中部分理论表述的高度概括性(如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若缺乏具象化解读,极易超出学困生的认知负荷。
(二)教学方法的应试化倾向
部分教师受应试导向影响,将教学简化为" 知识点灌输 + 习题训练" 的循环。在讲解 "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时,不引导学生分析 " 故宫文创走红的创新路径 ",而是直接罗列 "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等答题要点,这种教学方式既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又压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学困生的学习元认知不足
元认知能力的欠缺是学困生的共性问题。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在预习时不知如何梳理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的知识框架,复习时难以辨别 "人民代表大会 " 与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的概念差异,这种学习方法的盲目性进一步加剧了学习障碍。
四、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干预策略
(一)构建阶梯式知识支架,破解碎片化困境
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可采用 " 概念分解—逻辑串联—情境应用 " 的三阶支架设计。在 " 哲学基本问题 " 教学中,首先将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 分解为" 谁是本原"" 有无同一性" 两个子问题;再通过" 树状图" 呈现"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 可知论—不可知论 " 的分类逻辑;最后结合 " 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思维 " 的现实议题,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进行辨析。这种设计能帮助学困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创设生活化探究情境,激活思维转化能力
情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 " 政治生活 " 模块教学中,可围绕学生熟悉的社区治理、校园管理等场景设计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 " 基层群众自治" 时,组织学生调查所在社区的" 居民议事会制度",通过" 观察会议流程—访谈参会居民—撰写改进建议 " 的实践链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 " 民主管理的意义 "。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降低思维转化的难度,使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知。
(三)强化情感共鸣设计,重塑学科认同
要实现从 " 要我学 " 到 " 我要学 " 的转变,需着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情感。在 " 文化生活 " 教学中,可结合地域特色资源设计活动:西北某校可引导学生探究 " 秦腔艺术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尝试 ",江南某校可组织 " 水乡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 的辩论赛。当学生发现课本上的 " 文化创新 " 理论与家乡发展息息相关时,学科认同感便会自然生成。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重建学习自信
发展性评价应聚焦学习过程的进步与思维方式的优化。在批改作业时,可采用" 双评语制" :除指出知识点错误外,更要肯定思维亮点——" 你能联想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体现了跨模块整合意识,若能结合具体政策案例会更完善 "。同时,建立 " 个人进步档案 ",记录学生在 " 概念辨析 "" 材料解读" 等维度的成长轨迹,让学困生在点滴进步中重拾自信。
(五)开展个性化辅导,弥补认知短板
针对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可采用 "1+N" 辅导模式:"1" 是每周一次的共性问题专题课,聚焦" 哲学图表题解题技巧" 等共同难点;"N" 是个性化答疑,通过面批、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 " 某学生对民主集中制理解偏差 " 等具体问题。这种精准辅导能有效减少学困生的认知负荷,避免"被集体教学拖着走"的困境。
五、结语
学困生的政治学习障碍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其本质是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通过构建阶梯式知识体系、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策略,能够帮助学困生重建知识框架、激活思维能力、重塑学科认同。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关乎他们能否真正通过政治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认知——而这,正是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核心所在。未来教学中,还需持续探索 " 素养导向 " 的干预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政治学习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翠连 . 基于行动研究的政治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15):33-35.
[2] 钟志华 .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3] 陈美芳.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3,43(04):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