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彭清

浏阳市集里医院 410300

关键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综合护理干预;血气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 2023 年 1 月到 2024 年 1 月,在此是时间段期间筛选本院呼吸内科病房并经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32 例住院患者。

入选标准包括: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 年修订版)》中关于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年龄在 60 岁以上,性别不限;入院 48 小时内完成血气分析与肺功能初评,病情稳定可配合评估与干预;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包括:合并明确的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其他肺部基础病;近期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或ICU 抢救;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护理措施;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者。

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32 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各 16 例,干预组男性10 例、女性6 例,对照组男性9 例、女性7 例;平均年龄分别为 69.6±7.8 岁与 70.3±8.1 岁;COPD 病程干预组为 6.5±2.1 年,对照组为 6.7±2.3 年;吸烟史患者分别为11 例与10 例,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分别为6 例与5 例。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每日监测;遵医嘱给予吸氧、雾化吸入、口服或静脉药物;提供常规饮食指导并关注患者一般需求。护理团队每日查房并记录病情变化,若发现呼吸困难加重或氧合指标下降,则及时上报医生处理。

干预组在接受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增设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由本院主管护师牵头组成干预小组实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呼吸功能训练干预,护理人员每日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训练,每次10 分钟,每日2 次,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范围内增加坐位或站立时间,以改善肺部通气状况;

二是心理护理干预,在入院48 小时内完成焦虑抑郁情绪评估,对于评分提示情绪异常者,由护理人员开展每日 15 分钟的交流访谈,内容包括病情解释、焦虑疏导及家属沟通,必要时可请心理咨询师会诊;

三是营养支持护理,护理人员结合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 BMI 和摄食能力制定个体化膳食结构,鼓励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并指导患者小量多餐,维持机体能量供给。

四是健康宣教干预,干预小组每日开展一次一对一宣教,内容涵盖 COPD 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出院后的康复指导等,并在患者出院前发放健康手册,确保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基本技能。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 Pa02 )与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采用COPD 评估测试(CAT)量表对呼吸道症状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记住院天数从入院至达到出院标准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由两名独立护理研究人员分别采集与录入,若存在异议则由第三人审定。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6.0 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评价

2.1 动脉血气指标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经过14 天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 PaO2 显著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均优于对照组( P<0.0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AT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评分差异不显著(P=0.751),干预后均有下降,且干预组降幅更为显著,对照组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干预后CAT 评分的改善在干预组更为明显( P<0.001, )。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AT 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4. 讨论

4.1 综合护理干预对肺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气道受限及慢性炎症为特征

病人数约有 1 亿人,并且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加,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气道炎症加剧、痰液潴留和通气 / 换气障碍为核心病理特征,常常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与二氧化碳潴留加重,从而诱发低氧血症与呼吸性酸中毒,进一步损害心肺功能和全身代谢状态。

在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通过实施系统性的呼吸训练措施,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间断坐起体位调整等手段,在提高肺泡通气效能、减少小气道陷闭及改善肺顺应性方面发挥了协同作用,进而有效改善了 PaO2 和 PaCO2 指标,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护理干预若能从功能层面切入,调动患者自主呼吸参与的主动性,将有助于打破气体交换失衡的恶性循环,为后续药物治疗创造更有利的内环境。

4.2 情绪调节与心理支持对症状控制的影响

由于 AECOPD 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缺氧和反复发作的状态中,这种生理负担往往伴随持续的心理压迫,使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患者情绪变化不仅影响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还会干扰呼吸节律与神经调节,从而加剧胸闷、气促、失眠等不适感。

干预组在护理实践中系统引入心理支持措施,由责任护士定期开展情绪访谈,同时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引导患者正确理解病情,缓解因反复发作带来的恐惧与无助。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正向认知干预与生活指导,帮助患者逐步建立稳定的情绪反应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 CAT 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情绪状态的改善与主观症状减轻和生活质量提升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心理护理应纳入慢病护理体系的常规内容,其实施应具备标准化流程和专业化指导,而非作为辅助性工作存在。

4.3 个体化营养与健康宣教在恢复过程中的价值

慢阻肺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常常出现食欲下降、营养摄入减少、基础代谢率升高等不平衡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干预,很容易导致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进而影响组织修复与免疫功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新的感染。

在本研究中,护理团队在入院早期即通过 NRS-2002 工具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筛查,并据此制定了切合个体实际的膳食调整方案,包括优化食物结构、控制餐次频率、提升蛋白质与微量营养素摄入,同时辅以专人督导与进食指导,逐步改善了患者的营养基础和抗病能力。

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通过每日面对面讲解和文字资料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特点、康复过程中的重点事项以及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多数患者在出院前已能准确描述用药方案,明确预警症状,有效提升了自我照护意识。营养支持与健康宣教的协同实施,不仅增强了治疗依从性,也加快了病情的恢复过程,数据显示住院天数在干预组中明显缩短,间接证明了综合护理介入对于疾病控制的积极意义。

4.4 临床推广意义与护理模式优化的建议

从整体数据趋势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缓解症状、改善血气、缩短住院周期等方面均显示出明显优势,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突破了以往被动执行医嘱的护理模式,将患者的主动参与、功能训练、营养管理与心理支持融合于一个结构化护理路径中,为慢性疾病的多维干预提供了范式参照。

在实施层面,综合护理干预路径对护理团队的系统培训与责任分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议各级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本单位资源条件设立“综合护理干预小组”,以期在提高治疗效率的同时,降低慢阻肺反复加重率,减轻家庭及社会医疗负担。

以上研究结果综合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 AECOPD 患者恢复过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值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改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标准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10)[2022-10-01].h

[2] 章洁 , 周翔 , 谢轶群 , 等 . 桑白皮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J]. 辽宁中医杂志 ,2025,52(03):53-56.

[3] 卞红 , 俞萍 , 刘海英 , 等 . 廓清式节拍呼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首次使用无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J]. 中国护理管理 ,2023,23(04):617-621.

[4] 杨娜娜 , 程传丽 , 曾慧 , 等 . 分级运动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5,60(09):1062-1068.

[5] 苗蕾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标准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J]. 中国标准化 ,2022,(14):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