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沉陷控制与土地复垦研究
付鹏
神木市新窑煤业有限公司 13012619930421151X
引言:中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2022 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6.2% 。然而,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问题日益严峻,全国累计采煤塌陷地面积已突破 50 万公顷,其中 70% 位于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在安徽淮南矿区,每开采万吨煤导致地表塌陷 0.2-0.3 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沉陷区土壤退化、植被破坏、水资源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矿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开采沉陷精准控制与土地高效复垦,成为矿业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开采沉陷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1.1 沉陷力学机制
开采沉陷是地下矿体采出后,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导致的地表移动变形过程,其力学本质可归纳为:
应力释放:采空区形成后,上覆岩层原始应力场被破坏,产生拉应力区与压应力区。
层状破坏:岩层依次经历冒落、裂隙、弯曲变形,形成“三带”结构:
冒落带:高度约为采厚的3-5 倍,岩体破碎率 >80% ;
裂隙带:高度达采厚的15-30 倍,离层裂隙占比 60%-70%
弯曲带:岩层整体下沉,地表形成沉陷盆地。
地表移动:采用概率积分法预测,地表最大下沉值 W-max=q⋅m⋅cosα (q为下沉系数,m 为采厚,α 为煤层倾角)。
1.2 关键影响因素
沉陷程度受地质条件、开采工艺及水文环境共同影响:
地质条件:基岩厚度每增加 100m ,下沉系数减小 0.05 ;松散层厚度 >50m 时,地表移动角增大 5∘ ° -10∘ 。
开采工艺:综放开采较分层开采下沉系数增加0.1-0.2 ;充填开采可使下沉系数控制在0.1 以内,但成本增加 20%-30% 。
水文条件:高潜水位矿区(潜水位 <3m )易形成积水区,塌陷地积水率达60%-80% ;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半径可达采深2-3 倍。
二、开采沉陷控制技术体系
2.1 预防性开采设计
协调开采技术:通过优化工作面布置方向,利用拉伸与压缩变形相互抵消。在淮北矿区,当工作面推进方向与主断层走向夹角 >60∘ 时,地表裂缝密度降低 40% 。采用多工作面交替开采,控制地表动态变形速率 <3mm/d
保护矿柱设计:采用FLAC3D 数值模拟确定合理保护柱尺寸,在神东矿区,留设 30m 宽煤柱可使建筑物保护等级提升至Ⅰ级。动态调整保护柱宽度,根据开采深度采用公式: B=0.5H+10 (B 为煤柱宽度,H 为采深)。
开采速度控制:将日推进度控制在 3m 以内,可使地表动态变形速率降低50% ,减少对地表建构筑物的瞬时冲击。在建筑物下开采时,采用间歇式推进,每推进 50m 暂停 3-5 天。
2.2 沉陷减缓工程措施
全部充填开采:水沙充填,在兖州矿区应用后,地表下沉系数降至 0.08,但吨煤成本增加 25-30 元。膏体充填,采用水泥 - 粉煤灰 - 尾砂复合体系,充填体 28 天强度达 3-5MPa ,下沉系数控制在 0.15 以下。高水材料充填,水灰比1.5:1 时,1h 强度可达 1MPa ,适用于薄煤层开采。
条带开采:采留比1:2 时,地表下沉系数为0.2-0.3,但资源回收率仅 40% -50% 。宽条带跳采技术可将资源回收率提升至 65% ,如开滦矿区应用后工作面效率提高 30% 。采用可变形条带,允许顶板一定量下沉,下沉系数可控制在 0.1-0.15 。
覆岩离层带注浆:在离层发育期(采后 3-6 个月)进行高压注浆,可使地表下沉量减少 30%-50% 。徐州矿区采用粉煤灰基注浆材料,单孔注浆量达2000m3 ,吨煤治理成本降低至 15 元。注浆压力控制在 2-3 倍覆岩自重应力,注浆流量 0.5-1.0m3/min 。
2.3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空- 天- 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卫星遥感:利用InSAR 技术获取毫米级形变信息,监测范围达 500km2/ 次,重访周期11 天。
无人机 LiDAR :实现 0.1m 分辨率地形测绘,裂缝识别精度达 95% ,单日测绘面积 20km2 。
分布式光纤传感:沿工作面布置光纤,实时监测岩体应变,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0 分钟内,空间分辨率 1m⨀ 。
地下位移监测:采用钻孔测斜仪,监测深度可达 500m ,精度 ±0.1∘ 。
三、土地复垦技术路径
3.1 工程复垦技术
挖深垫浅法:在淮南矿区,将塌陷深度 >2m 区域取土填至浅部,形成0.5-1m 耕作层,复垦为水田后亩产达 500kg 。深部区域构建鱼塘,形成“上耕下渔”立体复垦模式,土地利用率提升 60% 。采用泥浆泵输送土方,效率较传统机械提高3 倍,成本降低 40% 。
梯田式复垦:在坡度 5∘ ° -15∘ 的塌陷区,沿等高线修建梯田,单级高度控制在 1.5-2m 。山西晋城矿区实践表明,梯田复垦后土壤侵蚀模数由 5000t/(km2⋅a)
降至 1000t/(km2⋅a) 梯田内侧修建排水沟,断面尺寸 0.3m×0.3m ,坡度 1%-2%. 。
充填复垦技术:利用煤矸石充填塌陷坑,充填体压实度需达 0.9 以上,覆土厚度 >0.5m 。河北开滦矿区采用矸石充填后,植被覆盖率 3 年内从 15% 提升至 75% 。矸石充填前需进行破碎筛分,粒径 <300mm ,含硫量 <3% 。
3.2 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重构技术:提出“泥浆泵 + 拖式铲运机”组合工艺,在徐州矿区构建0.8m 厚人工土层,容重由 1.6g/cm3 降至 1.3g/cm3 。添加生物炭改良剂(添加量5%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40% ,保水能力增强 30% 。采用秸秆覆盖(覆盖量2t/ 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0%-40% 。
植被恢复技术:筛选耐盐碱先锋植物(如碱蓬、柽柳),在 pH 值 8.5-9.2的塌陷区,成活率达 85% 以上。采用“草本 + 灌木 + 乔木”混交模式,生物量较单一种植提高 2-3 倍。在干旱矿区,选择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混交,植被覆盖率 5 年内从 5% 提升至 65% 。
微生物修复技术:接种根瘤菌(Rhizobium)和菌根真菌(AMF),可使豆科植物固氮量提升 50% ,磷吸收效率提高 30% 。在重金属污染区,施加嗜酸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6 个月内土壤 Cd 含量降低 40% 。采用生物刺激法,添加腐殖酸(添加量 0.1% ),促进土著微生物活性。
结论
构建“技术 - 管理 - 政策”协同体系是实现矿山开采沉陷控制与土地复垦的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应发展智能开采装备以优化开采参数,研发成本更低的新型充填材料,并建立生态修复材料数据库。管理优化方面,需建立“开采-沉陷 - 复垦”动态数据库,制定复垦标准体系,并推广“边开采 - 边复垦”模式。政策保障方面,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并推行“绿色矿山”认证。未来研究应聚焦深部开采沉陷预测模型、微生物 - 植物协同修复机制、碳汇型复垦模式效益评估及复垦土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矿区土地资源向“生态 - 生产 - 生活”空间转型,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预计到 2035 年全国矿区土地复垦率将提升至 75% ,生态服务价值突破千亿元/ 年。
参考文献
[1] 刘虎 , 张德弦 , 史昀棠 , 等 . 面向采矿工程的开采沉陷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42(12):52-54.
[2] 张晋 . 煤矿开采沉陷与土地复垦探析——以山西留神峪煤业开采沉陷区土地复垦项目为例 [J]. 华北自然资源 ,2024,(03):133-136.
[3] 宋平 . 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研究 [J]. 生态与资源 ,2024,(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