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
张立靖
吉林省白山市实验小学
一、引言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工程,是小学生开启语文学习之旅的起点,更是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对小学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小学识字教学突破了传统“识形记音释义”的单一目标,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化传承意识等核心素养。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识字教学的内在关联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引领作用
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为小学识字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识字教学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不仅关注学生识字的数量积累与质量提升,更重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识字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的语境用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精度与书面写作水平。
(二)小学识字教学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活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和思维范式。小学识字教学绝非简单的符号记忆,而是让学生在识读汉字形、音、义的过程中,体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培育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识字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展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联想记忆等思维活动,这对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识字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理念滞后于素养培育要求
部分教师仍秉持传统识字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局限于汉字的识记与默写,忽视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跟读—机械抄写”的灌输式模式,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识字教学沦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
当前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存在同质化倾向,多数课堂仍沿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适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与厌倦情绪,制约了识字教学效能的发挥。
(三)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
在识字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仍以识字数量和默写准确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形成了“唯分数论”的评价导向。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创新和核心素养发展,导致学生过度关注短期记忆效果,忽视了识字能力的长效培养。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确立素养培育导向
教师需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要义,将“素养培育”理念融入识字教学全过程。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与认知规律,构建“生活—识字—素养”的教学链条。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标语、社区广告、商品包装中的汉字,建立汉字与生活的联结,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受汉字的实用价值,提升识字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教授汉字构字规律、部首表义等识字方法,使学生掌握可持续的识字策略。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通过趣味化设计激发学习内驱力:
游戏化教学法:将识字目标融入游戏活动,设计“汉字拼图大赛”“偏旁部首找朋友”“汉字故事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巩固汉字知识,实现“玩中学、学中悟”。
情境化教学法:创设生活化、情境化的识字场景,如在教学“河、江、湖、海”等字时,通过播放水循环视频、展示河流图片,结合偏旁“氵”的表义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形义联结;在教学“晴、睛、请”等字时,通过情境表演区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数字化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动画演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利用交互式白板开展笔顺描红练习,借助识字 APP 实现个性化学习,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
(三)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核心素养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识字教学应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教师需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构建“汉字—文化—精神”的教学脉络:在教学“孝”字时,通过展示甲骨文“孝”字(像子女搀扶老人之形)的演变轨迹,结合《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培育学生的孝道情怀;在教学“礼”字时,解析“礼”字从“祭祀礼仪”到“社会规范”的引申过程,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在教学节气相关汉字(如“春、夏、秋、冬”)时,结合农耕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
(四)优化评价体系,促进素养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向“发展激励”转变:
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反馈的多维评价机制,通过“识字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识字过程,包括自主识字成果、汉字创意作品、识字方法总结等材料。
评价内容全面化:将识字兴趣、方法创新、文化感悟等纳入评价维度,不仅关注识字准确率,更重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品质、合作能力和文化认同。
评价反馈及时化: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作品分析等方式,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表现,给予针对性的鼓励与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识字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评价体系的优化。通过构建“理念—方法—文化—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既能提升学生的识字效能,更能培育其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识字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不断丰富教学策略,实现识字教学的育人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汉字教育与核心素养 [J]. 语文建设,2017(1):4-8.
[3] 窦桂梅。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J]. 人民教育,2018(10):45-48.
[4] 周子房。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识字教学变革 [J]. 课程·教材·教法,2019(5):78-83.
[5] 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6]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