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乡镇供电所台区线损治理策略研究

作者

程细松 盛全勇

国网阳新县供电公司陶港供电所 湖北省黄石市 435211

一、引言

在国家电力行业变革与乡村发展战略下,农村供电所配电区域电能损耗管控有了新发展,该指标关乎电网效益与客户用电品质。当前,因乡村电网设备落后、负荷分散、管理陈旧等,配电单元损耗率高于城镇,阻碍农村电力事业升级,故探索管控方案对减损、提稳、促低碳意义重大。

二、乡镇供电所台区线损现状分析

(一)台区线损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电力系统损耗分为技术性和管理性两类,二者产生原因和特征差异明显。技术性损耗由电能输送物理规律决定,包括导体发热、铁芯涡流、绝缘介质消耗等,无法完全消除,其大小与供电距离、电缆规格和用电负荷直接相关。某地区 2022 年调研显示,10 千伏配电线路技术损耗比例通常在 4.5% 至 7% ,用电高峰期比低谷期损耗量提升近 60% 。管理性损耗涉及人为操作问题,如电表精度偏差、非法用电、记录信息错误等。某市检查数据表明,仪器失灵致电量遗漏占管理损耗的 36% ,违规接线损失占比约 25% 。因两种损耗共同作用,农村地区整体损耗率高于城区,且受气候影响更显著。

(二)影响线损的关键因素分析

电网技术线损主因是基础设施设计不合理:农村配电区域超六成供电单元线路超 500 米(极端 1200 米),近三成用 LGJ-35 导线,电阻率比 JKLYJ-70 高四成;农网负荷不均,某产粮区供电单元高峰负载85% 、休耕期 30% ,变压器闲置能耗占总损失 22% 。运维上,某单位四成电表超期 10 年以上,计量偏差多 2.3% ;人员技能不足,仅半数基层员工能正确计算三相电流均衡分配。

(三)当前治理措施及存在问题

当前线损治理聚焦技术升级与流程再造:部分区域装配电变压器智能监控装置,动态监测参数可及时识别异常,将故障响应周期从 3 天缩至 4 小时;管理上“分线路建档”,为高损耗区域定个性化计划。但问题突出:智能监测终端安装率不足三分之二,设备数据接口标准不一致,阻碍信息共享;档案管理应付检查,近半数整改计划缺针对性、照搬统一格式;窃电侦测技术迭代慢,依赖人力排查,某地区七成违规用电靠群众举报,自动化监测失效;人员分配不均,单个运维人员负责12.6 平方公里(超 8 平方公里行业标准),致检查难到位。这些问题使农村电网损耗率长期在 7.5%-9.2% ,比城区高 2-3 个百分点。

三、新形势下台区线损治理策略

(一)技术层面的治理措施

1.智能电表与数据采集系统应用

智能电表为线损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新一代高精度计量装置可动态监测用户能耗,借 4G 或 LoRa 技术实时同步数据至云服务器。如某地区 HPLC 智能表计,数据获取间隔从 24 小时缩至 15 分钟,窃电侦测精确度提升超三成。其能融合多项指标绘制线损趋势图,助快速锁定异常区域。但少数偏远地带因网络信号弱存在信息传输滞后,需配合北斗卫星通信等备用手段解决。

2.电网设备升级与优化

电网设施陈旧是技术性电能损耗关键因素。某地区供电站改造案例显示,用新型非晶合金变压器替代传统 S7 型号,设备空载能耗降三分之二;将 35 平方毫米铝质导线升级为 95 平方毫米绝缘材质,线路损失比例缩减近 5% 。针对功率因数不足0.9的区域增设动态无功补偿系统,可抑制无功电流额外损耗。设备更新前需科学预估用电需求,防资源浪费。

(二)管理层面的治理措施

1.线损指标考核体系完善

当前绩效评估存在标准单一、激励约束不足等问题。某地电力企业实施“四维管控方案”,从电压等级、地理区域等四维度分解线损目标,责任到人,设差异化激励:线损 ⩽6% 按电费实收 1.5% 奖励, >10% 核减考核薪酬。评估频率改为每周一次,借移动平台传异常信息促快速响应。但部分农村有虚报数据情况,需引入独立核查机构监督。

2.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

乡镇供电所台区线损治理需强化此两项工作。培训上定期组织,提升员工计量装置操作等能力,结合案例加强反窃电等实战演练。责任落实上明确所长等岗位职责,建考核机制,将成效与绩效挂钩;通过网格化管理细化责任区,形成层层负责格局;定期开分析会,通报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措施落地。

四、治理策略实施与效果评估

(一)策略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新形势下乡镇供电所台区线损治理需结合技术与管理手段分阶段推进。治理策略实施步骤可归纳为:开展台区基础数据普查建立完整档案;运用智能电表和采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针对高损台区进行重点分析并制定差异化整改方案;通过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执行效果。保障措施方面需强化组织协调成立专项工作组;完善考核机制将线损指标纳入绩效评价;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技术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复查巩固成果。

(二)效果评估方法与指标

新形势下乡镇供电所台区线损治理策略效果评估需构建科学体系。评估指标分技术、管理、效益三大维度,技术类含线损率达标率( 30% )、电压合格率( 20% )、设备故障率( 15% );管理类涵盖台区经理到位率( 10% )、数据采集完整率( 10% )、异常处理及时率( 10% );效益类涉及降损经济效益( 5% )和客户满意度( 5% )。权重分配体现技术治理优先,兼顾管理效能提升。采用多维度加权评分法并结合现场核查,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建议按季度开展评估,以便动态跟踪治理成效。

(三)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推进线损治理时存在多项短板需精准优化。关键短板是信息采集不精准,部分区域因计量装置陈旧或信号中断导致记录不全,降低统计可靠性;多单位联动机制不畅,职能划分不明易致责任推脱,且缺统一数据交互系统,增加协调难度;用户端监管乏力,偷电、设备异常等难迅速处置,使损耗指标波动。技术上,监测体系对分散式发电设备适配性差,一线员工技能差异大、对新技术应用消极。需更新监测终端、建数据核查体系,后续还需深化技术整合与人才培养,为损耗控制提供持久支撑。

五、结论

新形势下乡镇供电所台区线损治理需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技术上升级智能电表降损,管理上完善考核体系提效,组合策略优于单一措施。当前面临分布式能源接入挑战线损计算、跨部门数据壁垒、偏远地区改造资金缺口等问题。未来应转向“事前预测”,争取政策建专项资金池、提炼可复制经验,同时保障供电可靠性,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保持策略开放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刘伟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配电网线损优化方法研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4,48(5):89- 94.

[2]Z hang L,Wang Y .R esearch on Energy Loss Management in R ural Power Grids[J].IEEE T 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23,38(2):1123- 1130.

[3] 陈 明 . 智 能 电 表 在 台 区 线 损 监 测 中 的 应 用 [J]. 电 工 技术 ,2025,12(3):45-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