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李蕊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前言

高中地理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复杂内容,部分抽象概念(如地球公转、洋流运动)难以通过传统教学直观呈现。新媒体工具(如地理APP、虚拟仿真软件、短视频)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但实践中常因应用不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聚焦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存问题,探索科学应用对策,为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新媒体资源筛选无序,适配性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对资源的专业性、准确性要求较高,但当前新媒体资源存在“数量多、质量杂”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筛选资源时缺乏统一标准,例如从短视频平台下载的“板块运动”视频,部分内容简化地理原理、甚至存在科学误差,若直接用于教学易误导学生;另一方面,资源与教学目标适配性差,例如讲解“气候类型分布”时,选用的 3D动画虽画面精美,但未结合教材重点(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难以实现“资源辅助教学”的核心目的。

(二)课堂把控失衡,新媒体沦为“形式工具”

部分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时,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导致课堂把控出现偏差。一是教学节奏混乱,例如使用地理虚拟仿真软件演示“河流地貌发育”时,因未提前熟悉操作流程,课堂中频繁出现软件卡顿、操作失误,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导致核心知识点讲解仓促;二是“重展示、轻引导”,例如播放“城市空间结构”纪录片片段后,未设计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仅让学生被动观看,新媒体沦为“播放工具”,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三)师生互动弱化,情感联结不足

新媒体的“技术属性”易冲淡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传统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提问、小组讨论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反馈;而在新媒体辅助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备操作上,减少与学生的眼神交流、语言互动,例如让学生使用地理APP 完成“等高线地形图”练习题时,教师仅在教室巡视,未针对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线上资源的便捷性使部分教师减少课后答疑,转而推送学习视频,导致师生间的情感联结逐渐弱化。

(四)评价体系单一,未体现新媒体教学成效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仍以“纸笔测试”为主,未建立适配新媒体辅助教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评价内容聚焦地理知识记忆(如背诵气候类型成因),忽视新媒体辅助下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完成“地质地貌考察”模拟实验后,缺乏对应的评价标准衡量其实践效果;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多为教师单向评价,未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学生自评、互评渠道,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新媒体辅助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

二、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规范新媒体资源管理,提升资源适配性

建立“筛选—审核—归档”的新媒体资源管理体系,确保资源质量与教学目标精准匹配。一是明确资源筛选标准,优先选用教育部门推荐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地理资源,例如下载“地球公转”动画时,需核查是否标注原理依据、是否贴合教材知识点;二是建立校本资源库,学校组织地理教师分类整理资源(如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并标注适用课时、教学重点,例如将“洋流运动”3D 动画标注为“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适配洋流分布规律讲解”,方便教师快速调用;三是定期更新资源,结合新课标调整与学科前沿动态(如最新气象数据、城市规划案例),确保资源时效性。[1]

(二)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新媒体与课堂的协同

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设计新媒体应用环节,避免技术主导课堂。一是提前做好教学预设,例如使用“等高线地形图”APP 前,教师需提前测试软件功能,设计“APP 操作步骤 + 知识点提问”的教学流程,如让学生通过 APP 绘制等高线后,提问“陡坡与缓坡的等高线疏密差异”,引导学生将操作与知识结合;二是控制新媒体使用时长,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时间,例如讲解“农业地域类型”时,播放5 分钟的“季风水田农业”纪录片片段后,立即组织小组讨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避免学生因长时间观看产生注意力疲劳;三是突出“教师引导”作用,新媒体展示后及时总结核心知识,例如用虚拟仿真软件演示“火山喷发”后,教师提炼“火山喷发的成因、影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逻辑。

(三)强化师生联动,重塑课堂互动场景

借助新媒体搭建多元互动渠道,弥补情感联结不足的问题。一是设计“新媒体 + 小组合作”活动,例如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让学生使用地理绘图软件分组绘制“某城市功能区布局图”,教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学生结合交通、环境等因素优化布局,同时鼓励小组间展示交流;二是利用新媒体开展课后互动,例如通过班级群推送“地理热点新闻”(如台风预警),引导学生留言分析“台风的形成条件”,教师及时回复点评;三是关注学生个体需求,例如学生通过APP 完成“气候类型”练习题后,教师根据软件生成的错题报告,一对一讲解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增强个性化指导。

(四)完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教学成效

构建“知识 + 能力 + 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适配新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一是拓展评价内容,将新媒体应用中的学生表现纳入评价,例如在“地质地貌考察”虚拟实验中,从“实验操作规范性”“地理现象分析深度”“报告撰写质量”三个维度评分;二是丰富评价主体,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评价渠道,例如让学生通过教学 APP 上传“地理实践作业”(如拍摄家乡的河流地貌照片并配文字分析),学生间互相评分,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最终评价;三是采用动态评价方式,通过新媒体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 APP 自动保存学生“洋流运动”动画的操作次数、错题修改记录,教师根据数据变化分析学生的进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局限。[2]

结语

新媒体为高中地理教学突破难点、提升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其应用中的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规范资源管理、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师生联动、完善评价机制,可有效解决当前新媒体辅助教学的困境,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未来高中地理教学需进一步探索新媒体的创新应用模式,让新媒体真正服务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 .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J]. 地理教育 ,2020(01):4- 7.

[2] 王民, 仲小敏. 新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化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42(08):112-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