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新闻写中"软"与"硬"的准确把握

作者

颜春燕

新疆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软"与"硬"的写作手法,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可读性。本文从“硬新闻软化”和软“新闻硬化”两个角度,分析“硬新闻软化”与软“新闻硬化”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准确把握“软”与“硬”,力求使新闻报道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

关键词:新闻写作;“硬新闻”软化;“软新闻”硬化;平民视角;理性思考

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接触到的新闻信息日益碎片化、泛娱乐化,而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却愈加难得一见。一些新闻编辑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么过于刻板呆板,要么过于轻佻浅薄,很难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软”与“硬”的尺度。“硬新闻”可通过平民化视角、故事化叙述、凸显“人”的元素、语言通俗化等方式进行软化;而“软新闻”则可通过深入本质、提升理性思考、点面结合、述评结合等手段加以硬化。只有准确把握好这两种写作手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一、“硬新闻”软化的方法与技巧

所谓“硬新闻”,通常是指时政新闻等题材比较严肃、内容比较专业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虽然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但由于过于刻板呆板,常常让人觉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为了拉近硬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记者在写作时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软化”的方法与技巧。

(一)以平民视角切入,关注百姓生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导向,牢记新闻写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很多硬新闻之所以让人感到遥远陌生,正是因为它们脱离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上空对空。殊不知,所谓“伟大”,不外乎都体现在芸芸众生的点点滴滴之中。只有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新闻作品[1]。因此,当我们报道重大工程项目时,除了关注工程的进度、规模、投资等硬性指标外,更要将镜头对准工程周边的普通百姓,聆听他们的心声,反映工程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采用故事化叙述,增强新闻吸引力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单纯依靠信息的堆砌、事实的罗列已经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尤其是一些硬新闻,由于话题过于严肃、表述过于刻板,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昏昏欲睡。面对这一问题,记者要主动创新报道方式,学会运用一些新颖活泼的表达技巧,让深度报道变得有趣好看、耐人寻味。故事化叙述无疑是化解硬新闻之“硬”的一剂良方。人类天生就有听故事的欲望与能力,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往往能够轻松俘获受众的心,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即便是再宏大、再严肃的主题,记者也要努力去发掘一些鲜活感人的人物与事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宏大的社会图景。譬如在聚焦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时,我们不妨走进一个个贫困家庭,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再现他们的奋斗历程,生动鲜活地呈现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动人画卷。

(三)凸显“人”的元素,彰显人文关怀

在传统硬新闻的叙述中,人往往成了被淹没的背景、被遮蔽的符号。一些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常常聚焦在客观的事实层面,如何时发生、何地发生、伤亡情况如何,却较少关注个体的苦难与创伤。久而久之,公众对此类新闻的敏感度日渐降低,认为那不过是电视上的“影像”、报纸上的“符号”,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要破解这一困局,记者就必须立足人性、关注人心,在客观叙述的同时注入人文情怀。每一则新闻背后,都有血有肉的个体,都藏着喜怒哀乐的故事。面对灾难发生,与其冷冰冰地报道死伤人数,不如深入挖掘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讲述遇难者家属的撕心裂肺、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幸存者的创伤愈合。面对重大工程建设,与其空喊口号,高谈阔论,不如走近项目一线,聆听建设者的心里话,诉说他们的艰辛与欣慰。

二、“软新闻”硬化的方法与技巧

相对于“硬新闻”,“软新闻”的题材更加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往往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些软新闻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琐碎化、娱乐化,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缺乏深度思考。对此,记者要学会运用一些“硬化”的手法,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深入剖析

一些软新闻热衷于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却没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要改变这一状况,新闻编辑与记者就要在写作时多花心思去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力求从点到面、从表及里地进行立体式报道[2]。以交通拥堵报道为例,如果仅满足于“几号线路况严重拥堵”、“哪个路口车辆排起长龙”等表象化的报道,无疑有些皮相。倘若能进一步分析产生拥堵的深层次原因,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公共交通配套滞后、机动车保有量剧增等,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必将大为提升。同时,记者还应为改善拥堵问题建言献策,不妨邀请权威专家献计献策,让报道兼具思想性、前瞻性与建设性。

(二)从感性到理性,凸显专家智慧

不少软新闻聚焦于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常常流于对情感的简单渲染。试想,如果在聚焦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时,报道仅仅停留在与当事人“同悲共喜”、“感同身受”的层面,缺乏对事件缘由、影响、趋势等关键要素的理性分析判断,报道的说服力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新闻编辑与记者在书写普通百姓命运的同时,更应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报道,借助他们的理性视角与专业智慧,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三)点面结合,彰显普遍性

一些民生新闻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聚焦个别现象,忽视了问题的普遍性,难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此,记者要学会以小见大,在具体报道中体现问题的典型性与群体性。比如在报道民工讨薪难时,不能只蜻蜓点水般反映一两个案例,而是要通过系列报道,揭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结语:总之,在新闻写作中准确把握“软”与“硬”的火候,关键在于站稳受众立场,突出新闻的价值内涵,力求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等方面达到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真正的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影响读者,在舆论引导和社会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莹.报社记者新闻写作技巧的思考[J].新闻文化建设,2024,(03):74-76.

[2]智幸花.对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创新思考[J].记者摇篮,2023,(0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