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王美璇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蕴含着复杂的逻辑思维,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习得数学公式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熟记图形的特征但空间观念薄弱,不能够联想到该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建立联系,逐渐会产生数学无用的错误认知,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随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其在生活实际当中的运用,在教学时也通常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丰富、适宜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深入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于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概述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支持教学活动开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各类素材与条件的总和,涵盖教材、教具、课件、教学情境、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源泉,是那些来源于日常生活场景、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能够被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的素材。比如超市里的商品价格标签、家庭中的水电费账单、校园里的操场尺寸等,只要能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都可归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范畴。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择时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小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意义
(一)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引导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部分学生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其思维也容易被局限在课本知识的框架中,缺乏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这就需要开发多样的生活化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改变以往数学知识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学生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促进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属于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深刻影响[1]。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思考并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其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生活化资源的运用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感受到数学的社会价值。比如在学习统计图这一内容时,可创设统计垃圾分类状况情境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结果,巩固了数学中数据收集、整理、图表绘制等知识,也让学生体会统计图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在查阅垃圾分类状况的相关资料中也能够了解环保的意义,从而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数学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更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一)科学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
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以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熟悉程度,吸引学生主动融入课堂[2]。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具有数学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比如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务、校园活动中的各类安排等都蕴含着数量关系,空间形态、数据变化等数学要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将原本分散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转化为结构化的教学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强化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讲授复杂难懂的抽象概念时,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辅助教学,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体直观。比如在进行角的大小变化特征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扇子,通过张开并拢体会角大小的特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确保资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避免脱离实际的虚构内容,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资源所承载的数学知识,以保证其能够有效服务。
(二)设计生活实践探究活动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围绕生活实际设计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桥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从知识理解到生活应用的过渡,真正做到让数学从课本走向生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采用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任务也能够激起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宽度、厚度,测量自己的身高、课桌的高度等。通过测量生活实际中的物品,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的相关概念转化为具体感知,深化对数学工具的理解与运用;再如在学习认识时间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一天的作息安排”场景,提供上学、午休、放学等具体时间的卡片,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计算上课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有多长,画出对应时刻。在安排作息的过程中练习时间认读与计算,体会时间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融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与应用方式,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场景直观地呈现在课堂当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更紧密地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的生活实际场景。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须注意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并非是脱离生活实际,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生活化资源的教学效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的真实场景中落地,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认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建立师生共建共享的资源开发模式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能力[3]。教师可引导学生成为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参与者,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在系统教学后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容易变形的东西,比如伸缩晾衣架,折叠椅等,发现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并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圆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圆形物品,思考其形状为什么是圆形,半径、直径的特点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自主发现与抽象的数学知识所对应的具象案例,并在课堂上与教师一起分析内在关联,这种师生共建共享的模式,既能丰富教学资源的来源,又能让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开发与有效运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其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蒋永梅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1):22-25.
[2] 沈科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19):60-62.
[3] 俞谦 . 注重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J]. 新课程导学 ,2021,(Z1):34-35.
作者简介:王美璇(2003.6 -),女,汉族,黑龙江人,教育科学学院,24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