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视域下中班阅读活动中对话式提问的策略研究
徐荣
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传统阅读困境与中班幼儿需求
在幼儿园阅读活动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手持绘本,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孩子们安静地坐在下面聆听。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能会问一些封闭性问题,如“故事里有谁?”“他做了什么事?”,幼儿只需回答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这种“灌输式”的阅读模式看似秩序井然,实则忽视了幼儿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幼儿的思维未被真正激活,其语言输出机会有限,情感体验流于表面,阅读活动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岁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飞速期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其认知特点表现为: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依赖于具体事物和表象进行思考;好奇心与探究欲极强,喜欢提问和追问“为什么”;语言表达能力显著增强,能讲述更复杂的故事,但逻辑性尚欠缺;社会交往需求增加,渴望与同伴和成人进行交流。因此,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角色,而是一个能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并与他人进行观点碰撞的“对话者”角色。
基于此,变革传统的阅读模式势在必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互动”阅读模式,强调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支架,引导幼儿与绘本、与教师、与同伴之间展开多层次、高质量的对话,将阅读过程转变为一种共同探索、意义建构的社会性活动,恰恰契合了中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理论基础:支架理论与对话式教学
维果茨基的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认为,成人与幼儿的对话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成人通过提问等 " 支架 " 策略,帮助幼儿从现有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弗莱雷的 " 对话式教学 " 思想也强调教育应是通过对话共同探究现实的过程。
在阅读活动中,绘本成为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 " 共同文本 "。幼儿在问题的引导下,调动自身经验,观察画面细节,预测情节发展,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故事意义。
三、实践策略:基于支架理论的提问策略
(一)读前启趣:猜想式问题激活经验
以《彩虹色的花》封面为例:
传统提问:" 封面上有什么?"
支架式提问:" 这朵花和平时见到的花有什么不同? "" 猜一猜,七彩花瓣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
通过观察、比较到预测的层层递进,激活幼儿已有经验,激发阅读期待。
(二)读中深探:问题链推进深度学习
观察描述型问题:引导关注关键细节
如《母鸡萝丝去散步》:" 狐狸在哪里?它的表情怎样?"
分析推理型问题:促进逻辑思维发展
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鳄鱼和牙医害怕的事情一样吗?为什么?
如《我的情绪小怪兽》:"你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感觉?生气时怎么做?
开放评价型问题:鼓励表达个人观点如《彩虹色的花》:" 花瓣都送人了,自己枯萎了,值得吗?"
(三)读后延展:创造式问题促进多元表达
通过 " 故事续编 "" 生活联结 "" 艺术表现 " 等形式,将对话从语言延伸至戏剧、艺术等领域,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1. 幼儿阅读兴趣显著增强:幼儿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提问、积极思考,阅读活动氛围更为活跃。
2.语言表达能力大幅提升:幼儿愿意说、敢于说,并且能说出更完整、更复杂的句子,词汇量日益丰富。
3. 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问题的引导和对话的碰撞中得到有效锻炼。
4.社会性情感健康发展:在倾听同伴、表达自我、争论协商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合作与共情。
同时,实践过程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反思: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精心研读绘本,设计出逻辑清晰、开放有价值的问题链,并具备高超的课堂对话技巧,能及时回应、梳理和提升幼儿的回答。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对思维活跃、表达力强的幼儿,教师应鼓励其深入思考;对于内向、语言能力稍弱的幼儿,应给予更多等待和鼓励,创造安全的表达氛围。最后,需避免“为问而问”。所有问题都应服务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和建构意义,切忌让满堂提问割裂完整的阅读体验,使活动变得琐碎。
总之,基于问题的“对话式”互动阅读模式,深刻地契合了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它颠覆了教师与幼儿在阅读中的传统角色,将阅读活动重建为一个充满思维活力、语言交往和情感共鸣的意义建构过程。实践证明,以高质量问题为引擎,驱动师幼、幼幼之间的深度对话,是提升中班阅读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实践,不断优化提问策略,丰富对话形式,让阅读真正成为滋养幼儿心灵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 (苏)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M]. 李维,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周兢 . 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 [J]. 幼儿教育, 2005 (Z1).
[4] 刘宝根, 李林慧. 图画书阅读中的儿童提问与教师回应策略[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