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
付伟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 400054
引言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是转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种转变要求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其中探究性学习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关注。探究性学习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寻规律、验证结论和反思过程,促使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不仅契合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思维性突出的特点,也能有效解决传统课堂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体验”的弊端。然而,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科学地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仍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系统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新课标要求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和与情境互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尤其强调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运算能力与数据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恰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自主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这些素养。与此同时,新课标倡导“问题驱动、活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再单一依赖讲授,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究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引入是新课标落实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充分把握数学学科的逻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作为一门高度逻辑化的学科,其问题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层次性与开放性原则。科学性要求探究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数学价值和逻辑支撑,避免流于表面化、娱乐化或琐碎化;层次性则强调活动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既要有基础性的问题让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够进入探究,又要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思维较活跃的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中获得提升;开放性则体现在探究的问题应允许多解或多路径解决,使学生能够在多角度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可以设计“现实生活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收集某一天的温度数据,绘制变化图像,并分析其上升、下降的区间,最终自主归纳出函数单调性的基本规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学生不仅获得了直观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还提升了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能力,学习体验也因而更具鲜活性和实践意义。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在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上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安排。首先,教师要创设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校园调查”活动,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从样本收集、数据整理到结果分析,逐步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提升了学习的实践价值。
其次,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注重“引导”而非直接“告知”。面对学生的困惑与障碍,教师可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提供适度的提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与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优化方案,实现“合作共享”,从而提升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探究活动。例如,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帮助学生探索图形性质,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不仅增强了探究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也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些策略,探究性学习能够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质量保障系统,其改革深度直接影响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地成效。传统数学评价的 " 唯分数论 " 导向,导致学生陷入 " 机械刷题—应试技巧训练 " 的怪圈,严重制约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倡导的 " 教—学—评 " 一体化要求构建动态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需贯穿探究全周期,通过建立 " 探究档案袋 " 记录学生在猜想验证、方案设计、数据收集等环节的思维轨迹。例如在统计探究活动中,教师可重点观察学生如何从生活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如何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这些过程性数据比最终答案更能反映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多元评价主体应形成互动网络,教师评价侧重专业引领,学生自评培养元认知能力,小组互评促进协作学习。在函数探究项目中,可设置 " 策略贡献度 "" 创新指数 " 等互评指标,使学生在评价他人时深化对函数本质的理解。
评价维度需突破知识本位,增设 " 思维可视化 "" 问题解决路径 " 等观测点。当学生在几何探究中呈现多种解法时,评价不仅要关注解法数量,更要分析其思维跳跃度与逻辑严密性,从而精准定位思维发展区,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这种评价改革最终将推动数学课堂从知识容器转向思维孵化器。
五、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案例与反思
以“函数的极值与最值”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设计一个最省材料的包装盒”为核心问题,结合函数建模的知识展开。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提出不同的假设与模型方案,通过对函数的建立、导数的运用、图像的分析,逐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极值与最值的数学意义,还体会了数学建模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缺乏有效策略,容易陷入困境,导致学习效率降低;部分教师在活动中对过程的把握不足,过分依赖结果的呈现,削弱了探究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不断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如加强探究方法指导、合理分配活动时间、优化评价标准等,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综合应用。未来,探究性学习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探究的空间与资源;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也需加强,以提升其设计与引导探究活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应全 .“ 三新” 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实践与建议—— 以 2023 年新课标Ⅱ卷第 21 题(2)为例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4,(36):8-10.
[2] 司成祥 , 袁恩梅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评价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6):62-65.
[3] 夏国俊 .“智慧批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批改有效性研究 [J]. 湖北教育 ( 政务宣传 ),2024,(S1):55-56.
[4] 刘钟伟 . 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有效衔接的设计分析 [J].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4,(2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