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高校舞龙课程思政的特色化实践研究

作者

霍小亮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咸阳 712000

一、引言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本文以舞龙课程为例,探索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特色化实践路径。西藏的高等院校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使命,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舞龙运动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该运动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此项目中的思政内容,是打造“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增进民族交融、增强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如何深度挖掘舞龙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西藏地域特色、办学使命相结合,形成可特色化实践模式,对丰富西藏高校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以及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价值。

二、舞龙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舞龙运动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是集武术、舞蹈、鼓乐、团队协作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项目,此项目的核心文化内涵象征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独特的组织形式,使舞龙运动具有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该项目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选择。 ① 舞龙运动是一项具有集体主义的团队项目,“龙”的舞动不能依靠一人之功,从龙头、龙身到龙尾,需要多个成员参与,且在舞龙过程中药做到节奏统一、动作协调,任何个人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体的表现,所以舞龙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大局观和协同合作精神最有效的途径。 ② 舞龙动作中对参与者的力量、耐力和平衡能力有较高的极高,复杂的套路动作练习,能够充分考研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意志品质,在艰苦的训练过程,能够锤炼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与体育精神。 ③ “龙”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尊崇的文化符号,是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通过构建舞龙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龙文化深刻寓意,从而自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④ 在舞龙套路的编排与创新、把握表演节奏、临场应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领导能力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舞龙课程教学过程是生动的思政实践,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意志品质等思政教育内核植入学生心中,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三、舞龙课程思政的特色化实践分析

(一)目标特色:舞龙课程思政的目标设定,以“面向西藏、服务西藏”为办学定位。目标特色在于实现了国家通用性、体育专业性与西藏地域性之间的融合。体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舞龙技艺、提升身体素质,同时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老西藏精神”和“民族团结”等核心思政要素内化为课程的特色育人目标。也就是说,通过舞龙课程设计,从而为藏汉等多民族学生营造一个成才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理解“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身体素质过硬,并自愿扎根建设西藏的接班人。该目标体系鲜明体现了服务于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责任。

(二)内容特色:其一,在音乐编排上,使用传统曲目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体现民族情深、歌颂党和祖国的经典西藏题材音乐,在激昂的鼓乐中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二,在服饰与道具上,探索在传统舞龙服饰中点缀藏族文化元素,如哈达或吉祥图案,或在龙具设计上进行艺术创新,以视觉化的内容,展现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其三,在训练内容上,融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将舞龙的训练进一步升华为磨砺学生意志品质。其四,在理论教学中,重点讲解龙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兼具中华文化共性与西藏地域的特色教学内容体系。

(三)方法特色: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以身体之、以情感之、以行践之”的沉浸式、实践性思政教育模式。在体育课程中,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延伸教育功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藏历新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校园民族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将课堂所学及时转化为服务社会、展示风采的实践行动,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舞龙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通过比赛、表演等,锤炼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通过小组编排、互教互学等环节,为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学会沟通交流,以“团结协作、集体至上”为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在从“知”到“行”的过程中,增强化思政能力。

四、舞龙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路径

(一)多措并举,加强舞龙文化的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是营造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的首要环节。学校要构建“线上 + 线下”的宣传矩阵。充分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舞龙文化知识、校队训练日常、精彩比赛集锦及幕后故事,打造网络热点。线下通过举办“舞龙文化周”开放体验日、在校园文化长廊设立专题展板等形式,展示舞龙运动的“力”与“美”。同时,要主动将舞龙表演与藏历新年、雪顿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大节庆和主题教育活动融合,打造备受瞩目的校园文化盛宴,让学生充分感受舞龙的文化魅力,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系统挖掘,剖析舞龙文化的思政元素

舞龙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剖析,通过整理发掘更多思政元素。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学工干部及民族文化研究者组成的专项小组,对舞龙课程进行系统性思政分享。技术层面要挖掘“龙头引领”与核心意识、“龙身随动”与大局观念、“节奏统一”与纪律性等内容;从器物音乐层要挖掘曲目、服饰设计等,能体现民族交融的元素;从历史层挖掘,要挖掘“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的历史;精神层面,要将训练与“老西藏精神”相结合。最终形成舞龙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指南,明确每个教学环节可承载的思政映射点,为教师教学提供精准、丰富的资源,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

(三)加强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

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其“思政能力”决定着育人水平。针对体育教师要精准开展培训。一是开展专题理论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宗教政策、西藏地方史等核心理论,夯实其思政教育的理论根基。二是开展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会,邀请思政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讨“如何将抽象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具体的舞龙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表彰优秀教师,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打造一支既懂舞龙教学又善思想引领的“双能型”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付春燕 , 葛国政 . 中国舞龙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33):168-171.

[2] 司肖冬 , 马佳红 , 丁浩 . 新时代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4(4).

作者简介:霍小亮(1990.05.11),男,汉族,籍贯:甘肃天水,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训练,职称讲师。

课题信息:本文系教改课题,名称:“舞龙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为例”;编号:10404042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