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次德吉
西藏那曲班戈县普保镇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班戈县 852500
引言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研究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不仅能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更能为文化保护传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数据,结合乡镇文化发展实际,提出系统性实施策略,为基层文化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1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类型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在功能定位、传播形态及参与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发展特征,其活动类型主要包括节庆性文化活动、常规性文体活动、功能性宣传活动、特色性非遗活动等。节庆性文化活动主要依托传统民俗节日、国家法定节日及地方性重大纪念节点,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广场舞展演、民俗展陈、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等形式,强化乡土文化记忆的集体认同与情感凝聚。常规性文体活动以村级文艺队、群众自组织团体为主体,在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剧场等空间节点定期组织广场舞、戏曲演唱、合唱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体现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日常性、连续性及参与性特征。功能性宣传活动通常结合政策宣传、文明创建、法治教育、环境保护等主题,借助文化下乡、巡回展演、图文展板等方式,实现政策理念的文化性转化与传播,兼具教育引导功能与文化载体特性。特色性非遗活动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围绕传统工艺、民间技艺、地方戏曲、习俗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挖掘、整理与活化呈现,在推动文化传承的同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
2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现存问题
2.1 资源供给失衡
专业人才短缺与设备不足并存:一是文化专干队伍薄弱, 25% 的乡镇文化站仅配备1 名专干,且 60% 的专干身兼多职(如同时负责民政、社保工作),缺乏专业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二是设备与经费不足,30% 的乡镇文化站无固定活动场地,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仅能满足基础需求,年均文化活动经费不足 5 万元的乡镇占比 40% ,难以支撑大型活动;三是资源整合不足,未有效联动县级文化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资源,23 个乡镇中仅5 个与县级非遗中心建立长期合作。
2.2 内容设计脱节
与群众需求、生产生活适配性差:一是活动内容“同质化”, 70% 的农业乡镇每年开展的活动类型相同,未结合乡镇特色;二是忽视特殊群体需求,牧业乡镇群众因“夏季转场、冬季定居”,希望活动采用“小型化、流动化”形式,但现有活动多为“集中式”,导致游牧群众参与率仅 25% ;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 + 现代元素”需求强烈,但此类活动占比不足 10% 。
2.3 组织机制僵化
参与渠道单一与反馈机制缺失:一是参与渠道“自上而下”, 80% 的活动由政府直接安排,群众仅为“被动接受者”,自主策划活动的比例不足 5% ;二是缺乏长效参与机制,未建立“群众文化带头人”培养制度,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参与活动组织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三是反馈机制缺失,仅 15% 的乡镇会在活动后收集群众意见,导致活动内容难以根据需求调整,如某牧业乡镇连续3 年在冬季组织“集中式文艺汇演”,但因群众冬季忙于备料,参与率逐年下降至 20% 。
2.4 传承与创新失衡
传统文化“活化”不足:一是传统文化传承多为“原生态展示”,如藏戏表演仍采用传统剧本,未结合现代社会议题进行改编,青年群体兴趣度低;二是现代文化融入生硬,部分乡镇引入的广场舞、电影放映等活动,未与藏族文化结合,群众接受度仅 40% 。
3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3.1 创新实施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1)线下辐射式实施: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在各村建立文化联系点,采取“集中大型活动 + 分散小型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大型活动择优在中心乡镇举办,鼓励周边群众参与;小型活动如家庭牧场读书会、村组锅庄舞比赛等,则由村级点常态化开展。(2)线上数字化赋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直播精彩活动、教学民族舞蹈、讲述民间故事,打破时空限制,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微信群,方便群众获取活动信息、进行互动交流。
3.2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活动品牌
(1)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对乡镇辖区内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根据非遗类型设计活动:一是表演类非遗,开展“非遗展演 + 传承人教学”活动,例如那曲市聂荣县乡镇每月举办1 次“热巴舞教学班”,由市级非遗传承人授课;二是手工艺类非遗,开展“非遗体验工坊”活动,邀请艺人指导群众制作简易手工艺品,增强参与感;三是民俗类非遗,结合现代元素创新活动形式,如在望果节中加入“乡村振兴主题巡游”,提升活动时代性。(2)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结合乡镇地域特色,打造“一乡一品”文化活动品牌,例如:林芝市鲁朗镇依托“林海风光”,举办“森林文化节”,开展徒步、摄影比赛、民俗展演;阿里地区札达县乡镇依托“土林地貌”,举办“土林文化艺术节”,融合传统歌舞与地质科普,提升活动辨识度与吸引力。
3.3 组织机制优化:建立“群众主导、政府引导”的参与体系
(1)构建“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乡镇层面成立“文化活动协调小组”,负责活动统筹;村层面组建“活动执行小组”,负责活动策划与实施;户层面设立“文化联络员”,收集群众需求与意见,形成“乡镇统筹 - 村社执行 - 群众参与”的闭环机制,如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通过该架构,将群众自主策划活动比例提升至 30% 。(2)完善参与与反馈机制:一是建立“活动需求征集制度”,每季度通过村民大会、线上问卷收集群众活动需求,优先开展高需求活动;二是推行“活动认领制”,群众可自主“认领”活动策划,政府提供经费与技术支持;三是建立“活动效果评价机制”,活动后通过现场问卷、电话回访收集满意度,评价结果作为后续活动调整的依据。(3)培育群众文化组织:支持乡镇成立民间文化社团,给予社团注册指导与活动经费补贴,鼓励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并参与跨乡镇交流,如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成立 20 个乡镇藏戏团,每年开展“藏戏巡演”,覆盖 50 余个行政村,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
结语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需立足“民族特色、地域实际、群众需求”,通过资源整合破解供给不足问题,通过内容创新提升活动适配性,通过机制优化激发群众参与活力,通过保障体系确保长效运行。典型案例表明,优化后的活动组织模式可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率与满意度,实现“传承文化、凝聚民心、促进治理”的多重目标。未来,随着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可进一步探索“文化 + 科技”(如VR 体验藏戏)、“文化 + 旅游”(如乡镇文化研学)的融合模式,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从“普及化”向“品质化”“品牌化”发展,为基层文化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凤 .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创新策略探讨 [J]. 文化月刊,2025(3):70-72.
[2] 金志俊 . 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J]. 匠心,2025(2):151-153.
[3] 王琪钧 .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中的互动性策略研究 [J]. 文化月刊,2025(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