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讨
陈颖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小学 22512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德育的主阵地,需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部分教师将德育等同于“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体验感;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脱节;德育评价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与过程性跟踪,导致德育渗透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价值认同。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与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新课标要求,也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一)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人生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认知萌芽期”,对世界的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主题教学,将诚信、友善、尊重、责任等核心道德观念融入课堂。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引导学生从“知道道德规范”向“理解道德意义”再到“践行道德行为”转变,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良好品德,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例如,通过“同伴交往”主题教学,渗透“友善待人”的德育理念,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日常交往中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提升道德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交织,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人品德养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公共道德意识。通过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则、理解公共利益、树立集体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素养。例如,在“公共秩序”主题教学中,渗透“遵守规则”的德育内容,可让学生明白规则对社会运行的重要性,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公共秩序,成为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小公民。
(三)培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将“法治教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强调“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价值内涵,认识到“法治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另一方面,通过法治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约束,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需符合法律规范”。这种融合式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对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例如,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主题教学中,渗透“自我保护”与“尊重他人权益”的德育理念,可让学生既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与责任感。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
尽管新课标对德育渗透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教师教学理念、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等因素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等同于“道德说教”:课堂上,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讲解道德规范与法治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后,通过背诵知识点、完成书面作业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知而不信、信而不行”。例如,在“爱国主义”主题教学中,教师仅通过讲述“爱国人物事迹”传递德育理念,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无法真正理解“爱国”的内涵,更难以将“爱国”转化为日常行为(如爱护国旗、了解国家历史等)。
(二)课程资源固化
课程资源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程资源仍存在“固化”问题:一方面,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将教材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地方文化等鲜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资源呈现形式单一,多以文字、图片为主,缺乏音频、视频、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资源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环境保护”主题教学中,教师仅围绕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展开教学,未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设计实践活动,也未引入环保公益视频、环保志愿者案例等资源,导致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德育评价是检验德育效果、引导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评价体系仍存在“不完善”问题:一是评价内容片面,多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如是否能背诵道德规范、法治知识),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评价;二是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三是评价过程碎片化,缺乏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长期跟踪与过程性记录,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育成长。例如,在期末评价中,教师仅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给出“优、良、中、差”的定性评价,未记录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如是否帮助同学、是否孝敬父母),也未征求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导致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与说服力,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改进道德行为。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要求,需从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三个维度创新策略,推动德育渗透从“形式化”走向“深度化”,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养成”。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德育活力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增强德育渗透的互动性与体验性,激发德育活力。一是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冲突、理解道德意义。例如,在“诚信”主题教学中,创设“考试时发现同学作弊”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作弊的危害”“如何做到诚信考试”,让学生在情境思辨中形成“诚信”的道德认知;同时,教师还可引入《狼来了》的经典故事,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对放羊娃因说谎失去信任的情节剖析,深化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理解。二是开展体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道德行为的价值。例如,在“关爱他人”主题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盲人”与“帮助者”,体验“被帮助”与“帮助他人”的感受,从而理解“关爱”的意义,在生活中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此外,还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班长”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体会责任担当,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不易。三是开展实践教学,将课堂延伸到校园、家庭与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践行道德行为。例如,在“志愿服务”主题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清洁”“社区敬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与道德认同感;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公益组织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德育渠道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德育渗透的广度与深度,教师需打破“教材依赖”,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地方文化三个维度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德育渠道。一是挖掘生活资源,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素材,让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例如,结合学生的“班级值日”“家庭家务劳动”设计教学内容,渗透“责任”“感恩”的德育理念;还可以收集学生在校园中互帮互助的真实案例,制作成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温暖与善意,强化责任意识。二是结合社会热点,将时事新闻、社会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热点问题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引入“医护人员抗疫”“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热点案例,渗透“奉献”“团结”的德育内容,让学生感受社会正能量;在航天事业取得重大突破时,将航天员的奋斗故事、航天团队的协作精神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我的航天梦”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信念。三是开发地方资源,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传统美德等,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学活动。例如,在革命老区的小学,可利用当地的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等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教学,渗透“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了解地方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家国情怀;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区,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皮影戏等,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效果
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强化德育效果的关键,需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一是拓宽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更要关注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例如,设计《学生德育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在“课堂表现”“校园行为”“家庭表现”“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如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按时完成值日、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同时,在手册中增设“德育情感感悟”板块,让学生记录自己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成长体会,如参加敬老院慰问活动后,写下自己对关爱老人的新认识,以此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情感变化。二是丰富评价主体,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例如,在期末评价中,教师结合《德育成长手册》给出评价意见,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同伴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互评彼此的表现,家长则通过“家庭行为记录”反馈学生在家的道德表现,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此外,还可以引入社区评价,当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由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进一步丰富评价的维度,使评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三是优化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记录 + 终结性测评”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德育成长的长期跟踪。例如,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实践活动照片/ 视频”“德育作业反馈”等方式记录学生的过程性成长,期末结合“道德知识测评”“道德行为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持续提升道德素养;可以建立学生德育电子档案,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德育表现进行数字化存储,方便教师和家长随时查阅,通过纵向对比分析,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为后续更精准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尽管当前德育渗透仍面临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资源固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推动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实际,不断探索德育渗透的新路径、新方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德育的“主阵地”,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与价值取向,为其终身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龙 . 以德育人培根铸魂,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思考 [J]. 求知导刊 ,2024,(18):125-127.
[2] 赵正锋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1):166-168.
[3] 姚 莉 , 沈 炜 .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教 学 中 的 德 育 策 略 [J]. 教 育界 ,2024,(15):143-145.
[4] 于丽平 .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体系:意义、现状与策略 [J]. 现代教育 ,2024,(0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