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作业拖延的成因及班主任干预策略

作者

李文珺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小学 731701

小学生作业拖延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学习行为问题,已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关注的重点。拖延行为的形成不仅仅是学生个体意志薄弱的表现,更与心理认知发展、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密切相关。长期拖延会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积压,引发焦虑和自我否定,甚至形成恶性循环。班主任作为小学阶段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既需要深入剖析作业拖延的多重成因,又应设计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从心理疏导、学习方法指导、家庭沟通以及班级管理等层面进行综合干预,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效的作业习惯。

一、小学生作业拖延的主要成因

(一)心理发展特质与自我控制力不足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我控制力尚未完善的阶段,他们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情绪波动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看到枯燥的作业时会因为兴趣缺乏而转向娱乐活动,以获得即时满足感,这种短暂的愉悦常常取代长期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部分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上尚不能很好地理解任务的重要性,当任务量较大或难度偏高时,他们会感到压力和挫败,从而产生推迟完成的念头。心理学研究表明,低自我效能感与作业拖延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小学生如果过于担心作业出错或遭到批评,往往会选择拖延来回避不安。

(二)家庭教育方式与学习习惯养成缺陷

家庭作为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第一环境,对作业拖延的影响极为深远。部分家庭在对子女学习的引导上缺乏科学性和持续性,父母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减少对孩子的学习监管,使学生形成随意完成作业的习惯。过度宽松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忽视作业的重要性,而过度苛责的方式又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拖延作为对抗家长期望的一种表现。家庭氛围如果缺乏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父母在家中很少阅读或学习,孩子就难以受到榜样的引导,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拖延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父母长期的陪伴和引导,如果在低年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作业规划和时间管理意识,学生到高年级时拖延问题就会愈加严重。

(三)学校作业布置与管理制度的局限

学校在布置作业和开展管理时若缺少科学性,也会成为学生作业拖延的重要成因。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果缺乏趣味性和层次性,往往让学生觉得重复机械,降低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当作业过量或难度超过学生能力水平时,学生容易产生疲惫与抵触,从而推迟完成。学校若缺乏严格的作业检查和反馈机制,学生对作业完成的态度就会松懈,拖延成为常态。部分班级过于强调作业结果而忽视过程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有效帮助,容易形成回避心理。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如果单一强调分数,而未给予过程中的正向激励,学生会失去坚持的动力。

二、班主任干预小学生作业拖延的策略

(一)通过心理疏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心理辅导作用,帮助学生正视拖延的危害并激发学习动机。通过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作业的真实感受,找出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教师可以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强调每一次小成就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中增强信心。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围绕“高效完成作业的快乐”等话题展开分享,引导学生在集体氛围中认识到及时完成任务的意义。针对焦虑型学生,班主任应给予更多耐心与鼓励,通过分解任务和及时反馈来降低他们的恐惧感。

心理疏导不仅是消解消极情绪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内驱力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减少作业拖延的发生。

(二)通过方法指导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

作业拖延往往与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密切相关。班主任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方法指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制定每日学习计划,将大任务拆分为多个小步骤,使作业完成更具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掌握专注学习的方法,减少外界干扰,提升学习效率。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模拟规划和分配作业时间,帮助他们建立对时间的感知和管理能力。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明确的要求和示范,避免学生因模糊不清而产生拖延。通过建立作业完成后的自我检查和反思机制,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律。长期的正向引导与持续的训练能够让学生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减少拖延行为。

(三)通过家校协同优化作业监督与支持

班主任在干预作业拖延时不能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积极联动家长,共同发挥监督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家长会和家访活动,教师可以向家长阐明作业拖延的表现和危害,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陪伴方法。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电子产品的过度干扰,帮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作业。家长应避免用责骂或惩罚的方式对待拖延,而是通过鼓励和奖励机制增强孩子的主动性。班主任可以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促使家长和教师形成合力。家庭和学校在作业监督上的一致性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拖延空间,使其逐步形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通过班级管理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重视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受到积极影响。通过设立作业完成的表扬机制,对按时完成并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奖励,让他们成为榜样,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互助中减少因个体惰性引发的拖延。制定明确的作业检查制度,坚持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和反馈,让学生对时间观念产生深刻认识。通过开展学习竞赛和分享交流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激励。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应持续关注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把高效学习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不拖延的良好学习状态。

三、结束语

小学生作业拖延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需要在心理、家庭、学校多方面进行干预。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要在学习方法、家庭沟通和班级管理等环节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策略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生的作业拖延问题,使其逐步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时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相茹 . 小学生作业拖延的心理机制与教育对策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43(02):88-95.

[2] 朱春芳 ; 孙长华 . 班主任在学生作业习惯培养中的作用探讨 [J].当代教育论坛 ,2022,41(05):112-118.

[3] 李学杰 . 小学生作业行为特点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43(04):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