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在高职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作用研究
李林蔚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116100
引言: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师通过主导班级文化的深度建设,能够在真实教学场域内形成持续稳定的价值引导机制,而这一机制可借助日常管理、情感交流与行为规范的系统植入,引发学生对集体认同和自我认知的双向重塑,从而扩展思想教育的实践维度。班级文化并非静态存在,而是受教师主观投入和组织方式影响不断演进,其生成过程实际构成了思想引领的教学辅助轴心,因此教师在这一生态中所承担的不仅是执行者角色,更是多维意义构建的引介者,从而在界定群体精神边界的同时,使学生更易将思想理念内嵌于行为意识之中,推动思想认同从被动接受过渡为主动建构。
一、隐性教育功能:通过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班级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会在日积月累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这种隐性教育的力量恰恰在于它的自然性和持续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进而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认识。例如,辅导员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时,可以在英语早读环节中引入“ 主题词打卡” ,每周围绕一个与思政相关联的英文词汇,如“ responsibility” “ respect” 等,由学生自主查找例句张贴至公共空间后再由小组汇总形成“ 班级思维导图” ,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然接触价值观词汇,还能通过日常可视化材料的累积营造出稳定的文化氛围。随着语境的逐步丰富,辅导员可以适当介入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某些词义的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并在期末组织词汇回顾展示时,形成“ 文化归纳—价值碰撞—态度表达” 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关键价值观的认知构建并主动内化为个人表达的一部分,最终实现思想引领的自然过渡。
二、集体认同感培养:增强班级凝聚力,减少思想偏差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源于学生对集体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培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高职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班级文化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纽带,使原本松散的个体逐渐凝聚成有机整体。当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认同时,他们会自觉维护集体利益,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班级凝聚力的增强使得学生在面对外界诱惑时有了精神支撑,大大降低了因个体迷茫而产生思想偏差的风险。例如,为促使学生建立对集体的主观认同,辅导员需要从班级制度设计的参与机制入手,打破“ 我听你说”的管理模式,可以将每月例会改为“ 共议会” ,辅导员只列出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执行方案则交由学生小组提出草案,由全班匿名投票决定是否采纳,这种结构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集体责任感,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与讨论的机会,一旦学生意识到自身意见对集体事务拥有决定权,便更容易在价值层面上将自己与班级绑定,从而减少因“ 被动参与” 而产生的疏离、消极、冲突等思想偏差。此外,辅导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在活动组织、课下学习互助等方面进行自主协调,进一步深化其对集体的情感依赖和角色认同,减少思想偏差。
三、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专业特色,培育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班级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班级文化中的专业元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使他们在学习阶段就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敬畏之心。例如,针对工匠精神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合问题,辅导员应跳出单一技能训练的局限,先将英语课程中某一专项技能进行拆解,如商务邮件写作,让学生了解其标准流程、用语规范、风格要求,并通过反复修改练习强化其对细节的关注与质量意识,再拓展至跨专业应用场景,如模拟国际订单沟通、外贸报价回复等,推动学生将语言工具转化为职业行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识别中外职业沟通中的价值差异,由语言表达延伸出对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的反思,同时开始意识到“ 为什么这样说” ,进而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养成精益求精、追求规范、尊重流程的职业习惯,这正是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育人策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通过渗透式引导,将班级文化的价值观念内化至高职学生的个体认知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且持久的思想认同机制;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重构了原有的教学边界,也使思想引领不再依赖外部规训,而成为文化氛围中持续发生的内在驱动,从而使得思政育人跳脱灌输模式,融入生活场景,实现以文化促思想的深层转化。
参考文献:
[1]苏敏.易班在高职院校班级思政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41-42.
[2]姚继超.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J].发明与创新(初中生),2019,(07):55-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