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初中生物学课堂变革
刘文静
天津市梅江中学 30021
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生物知识点逻辑关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系统化吸收生物知识体系,促进学生高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极大的拓展与延伸生物课堂的教学维度。教师应秉持新课标的改革理念,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建构结构化的生物单元知识体系,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培育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奠定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一、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的优势
(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生物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对学生而言具有难度较高的难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依据教材为学生梳理概念、结构、功能及与环境相关知识点,为学生逐一讲解,不仅教学效率降低,也导致学生生物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运用单元教学有利于构建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探索生物知识的机会与空间,能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借助搜集、整理、分析与学习知识相关的资料和素材,逐步探索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且完善的生物认知体系,深化学生对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切实夯实学生生物基础知识。
(二)强化学生探究意识
当前初中生因知识储备、学习经验等因素的限制,自身缺乏主动探究意识,且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掣肘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运用单元教学可以发挥生物大概念的统摄作用,为学生创建研究生物课程内容、探索问题解决策略的系统化环境,能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围绕生物大概念贯彻以生为本理念,依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核心素养目标间的差距,设计具有递进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在习得知识支持下构建与新知体系的连接,有效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基于主动探究学习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单元视域下初中生物学课堂改革策略
(一)摆脱功利教育,明确素养型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更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教师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单元教学重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从而明确学生应达成的知识、情感、技能等维度目标,为学生参与生物单元学习指明方向。
以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生物和细胞》单元为例,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情的综合研判,遵循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和建议,教师可以围绕“ 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的单元核心概念出发,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命观念素养维度包含识记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并理解其功能(如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认识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科学思维维度包含能通过观察归纳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能依据事实进行推理(如分析克隆羊证据得出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能制作并解释细胞模型,展现建模思维;科学探究维度包含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技能;能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设计简单探究方案。能实事求是地记录、交流并反思探究过程;社会责任维度目标包含基于细胞知识认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克隆技术,辩证思考科技发展与伦理关系;感受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二)摒弃灌输课堂,设计实践性活动
满堂灌、填鸭式等灌输式课堂会造成学生形成定式思维,导致学生生物学习
停留于浅层状态。单元视域下课堂教学要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途径探究生物知识,延伸学生对单元课程的理解与记忆,在探索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实现学习品质的有效提高。
以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植物的生活》为例,教师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人数相等的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设计环环相扣的任务。在“ 发现光合作用奥秘” 任务中,分组探究“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撰写简要实验报告,训练科学探究思维;在“ 探究植物吸水奥秘” 中,开展“ 萝卜条盐水实验” ,将萝卜条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软硬变化,推理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理解根毛区是吸水主要部位;在“ 观察花和果实结构” 中解剖油菜花或百合花,识别雄蕊、雌蕊等基本结构。观察果实发育过程,建立“ 开花 $$ 传粉 $$ 受精 $$ 结果” 的概念链条。通过层次递进的任务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生物学概念、功能及环境的影响,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
综上所述,单元视域下初中生物学课堂要突出素养本位、学生主体,教师要积极推动单元教学在生物学课堂中的落实,据此为学生构建优质的探究平台,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夯实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更高效地落实利生物课程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云同.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学优化讨论[J].读写算,2025,(25):55-57.
[2]林青莲.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5,(25):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