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林丽梅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七境小学

引言

小学数学学习既是逻辑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基础薄弱、兴趣不足或方法欠缺而成为学困 若缺乏有效转化,将进一步加剧其学习困难。个性化教学作为回应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在学困 本文将从学困生成因与教学需求出发,提出个性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与实践路径, 旨在为 参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个性化理念,综合运用差异化设计、 学法指导和动机激发等策略。通过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与心理需求,教师能够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升学业水平。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困境与转化需求

1. 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数学课堂中,部分学生在计算题上经常出错,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难以保证正确率。在教师提问时,他们常表现为沉默或回答不完整,作业完成度较低。一次课堂练习中,一名学生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多次写错,甚至在使用数数法时仍出错,显示出对基本概念的不牢固。作业批改结果显示,该生不仅在课堂练习中错误率高,在家庭作业中也常常出现漏题和错题,学习态度显得消极。

2.学困生成因分析

部分学生的学困与家庭支持有限有关,家长缺乏辅导数学的能力,导致学生在课后无人指导。教学过程中若过于追求进度,学生在概念理解阶段未能得到充分练习,知识漏洞逐渐扩大。教师若长期使用统一的板书和讲解方式,缺少互动环节,容易让学困生产生疏离感。一位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由于未能进行具体操作,仅靠教师口头讲解,最终在测验中出现把分数和小数混淆的情况。

3.个性化教学的转化价值

个性化教学能够根据学困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差异化支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希沃白板”等软件进行互动展示,让学生通过拖动图形来直观感知数与量的关系,提升了参与感。一位学生在使用软件进行面积计算操作后,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并在后续作业中减少了类似错误。教师在作业布置上采用分层方式,学困生得到更多基础训练,逐渐在练习中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排斥,学习信心得到明显改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具有关键价值。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1.差异化作业与分层目标

差异化作业的设计能够帮助学困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要求学困生直接使用公式计算面积,中间层要求结合图形进行理解,拓展层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生活化情境题。一名学困生在完成基础层作业后,因获得了满分而表现出明显的喜悦,在后续课堂中能主动参与讨论。教师通过这种分层目标的设定,让学困生逐步积累成功体验,减少学习焦虑。

2.学习方法指导与工具使用

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往往存在明显缺陷,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指导。在“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希沃白板”软件设计了分数条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拖动和拼接图形观察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发现比较规律,并在教师引导下学会画数轴辅助判断。一名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原本完全不会解答分数比较题,但通过多次使用数轴方法后,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学习工具的应用帮助学困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3. 学习动机激发与情感支持

学困生常因多次失败产生自我怀疑,教师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增强其学习动力。在讲授“应用题建模”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让学困生担任绘制草图和记录的角色,并在展示环节给予表扬。一名学生在完成小组展示后得到同伴的掌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在后续课堂中,该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发生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适度表扬、同伴支持和情感陪伴,为学困生营造了温暖氛围,使其愿意参与课堂。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帮助学困生逐步走出学习困境,建立自信心,改善学习成效。

结论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与学习信心的建立。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知识漏洞,还伴随认知能力不足、情感体验缺失和学习方法偏差。教师若在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会使学困生逐渐脱离正常学习节奏,陷入被动局面。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提出正是回应这种教育现实的必要选择。差异化作业与分层目标的实施,为学困生创造了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基础训练中积累成功体验。学习方法指导与信息化工具的结合,能够帮助学困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理解数学概念,减少抽象思维带来的困难。情感支持和动机激发的应用,为学困生提供了心理层面的积极暗示,使其逐步形成“我能学会”的信念。这些策略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学困生转化的多维路径。实践案例显示,学困生在个性化教学中能逐渐恢复学习兴趣,并通过阶段性进步增强学习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持续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轨迹,能够有效阻断知识缺陷的累积,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提升个体学习水平的过程,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个性化教学落实到课堂的目标设定、作业设计、方法指导和情感激励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智慧决定了学困生能否在支持下完成积极转化。通过科学设计与持续实践,学困生完全有可能突破困境,重建学习信心,最终在数学学习中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正福.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J]. 数学教育学报, 2021(12): 45-48.

[2] 王秀丽. 个性化教学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20(8): 72-75.

[3] 陈建华. 差异化作业设计与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 中国教师, 2022(5): 56-59.

[4] 刘春燕.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路径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3(4):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