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

刘素平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双泉乡中心小学校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根据设计好的教学目标,教师采取相应的阅读办法和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本意思,体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综合能力。2022 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三个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要依靠阅读教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来说,要准确把握这个阶段学生的阅读习惯,采取多样化的阅读策略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分层阅读教学,激发深度阅读

朱熹认为:“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句话说的是读书有其内在的章法,而教学更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顺序,这为实行分层阅读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分层教学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以及批注法;另一方面,依据阅读段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略读、跳读等,让教学突出重难点。

例如,在部编版《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中,教师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祖父深沉的爱。于是,教师采用了分层阅读方法,首先,先让学生进行朗读整体去感知文章,接着教师选择几段描写祖父园子的段落让学生进行精读,并做出相应的批注、划线等,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仔细分析重要的几个句子,在语言的讲授下,学生能够想象到祖父园子的画面,里面有花草树木,承载着作者美好的童年。最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者萧红的人生,采用提问式的方式,让学生陈述从阅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调动情感体验表现不同的思想。这次阅读教学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拥有深度阅读思考的机会。

二、利用思维导图方法,培养阅读思维

思维导图使得思维可视化,它借助图示的形式将繁琐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呈现,自从80 年代传入我国就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教学优点在于,凭借视觉化的方式把教学内容进行解构,让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目标使用合适的思维导图,也可以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而建立语文知识点体系。

例如,在部编版《四季之美》的教学中,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领略到四季不同的美,并通过思维导图加深印象。首先,根据文章行文的段落去划分中心句,根据四个中心句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论证,初步建立四季的框架。接着,教师提供相应的工具,让学生根据总分的方式,绘制一个“ 四季之美” 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画画和文字描述。最后,每一个学生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让别人了解自己眼中的春夏秋冬。

三、构建阅读评价体系,评估阅读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具有诊断、反馈的功能。俄罗斯教育家鲁宾斯坦曾说过:“ 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 对于语文教学的评价侧重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它的关键在于阅读教学,因此建立阅读评价体系,可以在阅读前、中、后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难点,进而采用相应的指导策略。标准化的纸笔测试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滞后性,运用过程性等评价,建立一套动态阅读评价体系,做到即时回馈。

例如,在部编版《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对学生《七律.长征》这首诗的熟悉程度进行学情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设计对应的教学目标;在课上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机会去朗读、谈论、回答,然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课后教师通过布置“ 站在你的角度,《七律.长征》阅读的磅礴气势应该怎么体现?” 的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总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文素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教学不仅要停留在简单的文本分析上,更是要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身作则,提高阅读的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趣味性的氛围,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增添学生阅读的体验感。

参考文献:

[1]杜译电.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安徽教育科研,2025, (19): 15-18.

[2]陈旭. 提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以《藏戏》一文为例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 (08): 145-147.

[3]李银. “ 双减” 背景下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J]. 小学生(下旬刊), 2024, (1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