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与价值探析

作者

肖静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立德幼儿园 河北 保定 072550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一理念揭示了幼儿期独特的学习方式— 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是其探索环境、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活动。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游戏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命题。本文旨在探索游戏化教学的深层内涵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科学实施路径,为教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参考。

二、游戏化教学的理论根基与内涵界定

游戏化教学并非简单地将游戏作为课堂点缀,而是深度融合游戏精神与教学目的,在精心设计的结构性与自由性并存的情境中,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的教学范式。其理论根基深厚:

1.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依赖动作与感知进行学习。游戏是其同化与顺应外部世界、实现认知平衡的主要途径。例如,在积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试错理解几何形状的特性与结构的稳定性。

2.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 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更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引导下,幼儿在游戏中能完成超越其独立水平的任务。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小医院”)正是幼儿演练社会规则、理解社会角色、发展语言与社交能力的理想平台。

3. 内在动机理论(德西等): 游戏本质上是自发的、愉悦的、由内在动机驱动的活动。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新奇性和自主选择性的情境,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胜任感,使其在“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因此,游戏化教学的核心内涵在于:以幼儿发展需求为本位,以游戏精神为灵魂,通过创设浸润式游戏情境,将预设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主动参与的探索任务,让学习在充满乐趣、挑战与意义的过程中自然发生。三、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实践路径

游戏化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各领域目标的深度融合,以下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其实施路径:

1. 健康领域:运动技能与习惯养成

·实践路径: 将枯燥的体育锻炼转化为趣味情境游戏。如“森林探险”(设置障碍跑、钻爬网)、“动物模仿秀”(模仿不同动物行走跳跃)、“健康小卫士”(通过游戏认识蔬菜水果、模拟洗手刷牙步骤)。·价值体现: 在充满挑战和趣味的运动中,幼儿乐于反复练习,大肌肉动作、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得到自然发展。

2. 语言领域:倾听、表达与早期读写

·实践路径: 设计角色扮演、故事创编、语言类规则游戏。如“故事接龙”(幼儿轮流添加情节)、“小小播音员”(模拟播报新闻或天气)、“词语接龙/猜谜语”。

·价值体现: 在安全、支持的游戏氛围中,幼儿敢于表达、乐于倾听,词汇量、语法结构、叙事能力及早期读写意识(如通过“商店”游戏认识商品标签)在互动交流中显著提升。

3. 社会领域:人际交往与社会性发展

·实践路径: 创设需要合作、协商、解决冲突的游戏情境。如大型建构游戏(合作搭建“我们的城市”)、规则性棋类游戏(学习轮流、遵守规则)、情境模拟“如何解决抢玩具”。

·价值体现: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理解他人观点、学习轮流分享、协商合作、遵守规则、处理冲突的“安全试验场”,是培养亲社会行为、发展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认知的关键场景。

4. 科学领域:探究兴趣与思维启蒙

·实践路径: 设计充满悬念的探索性、操作性游戏。如“沉浮实验室”(探索物体沉浮)、“影子变变变”探究光影关系)、“自然寻宝”(按特征收集自然物分类)、“搭建斜坡”(探索坡度与速度)。

·价值体现: 通过亲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极大激发,初步的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

5. 艺术领域:感受、表现与创造力

·实践路径: 强调过程体验与自由表达的游戏。如“音乐涂鸦”(随不同音乐自由绘画)、“百变造型师”(利用废旧材料自由创作服饰道具)、“肢体万花筒”(用身体模仿音乐或表现情绪)。

·价值体现: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无拘无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空间,鼓励个性化表达,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萌发的沃土。

四、游戏化教学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尽管游戏化教学价值显著,实践落地仍面

1. 挑战一:目标与游戏“两层皮”

·现象: 游戏热闹非凡,但与预设教育目标关联不强,幼儿仅获得浅层快乐。

·策略: 深度设计,目标先行。 教师在活动设计之初需清晰界定核心发展目标,并思考如何将此目标自然嵌入游戏的核心机制与情境中。例如,旨在发展数物对应能力,可设计“小动物喂食”游戏(根据动物“点餐卡”上的数字喂相应数量的“食物”),而非仅仅在游戏结束后生硬提问。

2. 挑战二:教师角色定位模糊

·现象: 教师或过度干预,主导游戏进程;或完全放手,沦为旁观者。

·策略: 做“有准备的”观察者与引导者。 教师需深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理解其兴趣点和发展水平。适时以参与者(平行游戏、扮演角色)、支持者(提供材料、启发提问)、引导者(在关键节点引入挑战或新信息)的身份介入,推动游戏深化和学习发生。如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结构不稳问题,教师可启发:“试试换一块更宽的积木做底座?看看会怎样?”

3. 挑战三:环境与材料支持不足

·现象: 游戏空间局促、材料单一低结构或高结构材料过多,限制幼儿想象与探索。

·策略: 创设开放多元、富有弹性的游戏环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如积木、沙水、自然物、废旧材料)和开放性玩具。环境布置应可变、可组合,留有空白供幼儿自主规划和创造。材料投放需结合主题和目标,并随幼儿兴趣发展动态调整。

4. 挑战四:评价机制缺失

·现象: 难以客观评估幼儿在游戏化学习中的真实发展,评价流于形式。

·策略: 聚焦过程性观察与发展性评价。 建立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表(如轶事记录、检核表、学习故事),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兴趣、专注度、坚持性、问题解决策略、社会互动、认知理解等。评价目的应是理解幼儿、支持发展,而非简单评判等级。

五、结语

游戏化教学绝非学前教育的装饰品,而是回归儿童天性与学习规律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师深刻把握其精神内核——自主、愉悦、探究、创造。通过科学设计、精准实施、有效支持与合理评价,为幼儿认知、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游戏化教学的深化实践,是提升学前教育内涵质量、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关键路径,值得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与精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刘焱. (2020). 儿童游戏通论(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华爱华. (2015). 幼儿游戏理论(第二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丁海东. (2020). 学前游戏论(第三版). 山东人民出版社.

5. 邱学青. (2018).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肖静(1991.10-),女,汉族,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