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姚磊
四川省仁寿县龙正中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问题解决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多媒体和绘本等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数学知识。通过图像、动画、音频等多媒体元素,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研究中去发现问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
二、营造生活情景,强化知识理解
图形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图形理解能力则是高中生能够在脑海中分析、组合、拆分具体图形的技巧,使高中生能够更加中准确的解答图形题目。为了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图形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情景的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立足于高中生更加熟悉生活事物这一特点,通过将高中生熟知的生活事物带入到教学环节当中,为高中生营造最为亲近的生活场景,使高中生可以在课堂上感知到生活的亲近感,既有利于降低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抽象性,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中生对于当前知识内容的掌握,促进高中生知识理解水平提升的同时,推动高中生图形理解能力的强化。
例如,在教学《椭圆》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校园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讲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讲解常见的椭圆,使高中生可以掌握当前知识的要点。而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事物进行具体形状的教导,如在教学椭圆时可以参考教室中的是椭圆形的物体。而后,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情景引发高中生的思考,使其自行判断生活中客观存在事物中包含的椭圆形。教师联动生活事物进行教导,既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对于当前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高中生从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中强化高中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三、趣味课堂导入,带动学习热情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之间的演变规律构成了数量关系。在小学低年级段,学生要先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从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甚至是体验不同算法的应用过后,才能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概念,感悟数学模型的意义。换而言之,就是先进行数的认识,再尝试数的运算,之后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去发现并总结数量关系。整个过程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鉴于低年级段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这一时期的数量关系教学往往从画图展示、实物操作等直观方法开始,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来带动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完成对数量关系的形成启蒙。教师可以借助关键问题的提出,来吸引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变化,继而用数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总结这种变化规律。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刚开始形成数感,抽象思考能力较弱,针对数量关系的探索要尽量简单和趣味化,像小方块、小棒、小圆片等教学用具都可以应用到课堂中,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
四、注重跨学科应用,培养运用能力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为主,缺乏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而通过跨学科综合应用,可以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如此,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做出明智的决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丽佩.浅谈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2020(40).
[2]刘晓君.经历抽象建模过程,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用含有字母的表示稍复杂数量关系” 教学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