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研究
赵昊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6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体育习惯、体育品德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省秉承“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积极响应“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的学校体育总目标,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然而,在从“ 知识技能本位”向“ 核心素养本位” 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江苏省情、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之路,是摆在全省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的新要求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它超越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对单一运动技能掌握的追求,强调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学目标需从“ 生物体育观” 转向“ 育人体育观” ;教学内容需从“ 单一技术” 转向“ 结构化知识与技能” ;教学方法需从“ 教师灌输” 转向“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需从“ 终结性评价” 转向“ 关注进步与成长的综合性评价” 。
三、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尽管改革成效显著,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制约着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 功利化” 倾向依然存在,素质教育理念落地难。 受高考指挥棒影响,部分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本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重智育、轻体育” 的观念根深蒂固。体育课被视为“ 放松课” “ 玩耍课” ,甚至存在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体育课的地位更是尴尬,难以保证足够的课时和锻炼强度。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不足,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体现。 许多课堂仍以传统的“ 讲解-示范-练习-纠错” 模式为主,教学内容偏重于田径、篮球、足球等常规项目,缺乏新兴体育项目和地域特色项目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个性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得不到保障,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持久动力。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滞后,难以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现行的评价方式多以期末的体能测试和技能达标为主,侧重于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合作精神、情感态度等隐性素养的发展。这种“ 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的评价方式,挫伤了部分基础薄弱但努力积极的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全面、科学地衡量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
区域、校际发展不均衡,苏北苏南差异明显。 江苏省内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体育教学发展的不均衡。苏南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课程改革步伐较快;而部分苏北地区学校可能面临场地器材短缺、专业体育教师不足等问题,改革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差异影响了全省体育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针对以上困境,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勇于创新,系统推
1.目标重构:构建“ 四位一体” 的教学目标体系。
技能与认知并重: 在教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嵌入运动原理、裁判规则、训练方法、损伤预防等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深度。
体能与健康并行: 每节课保证足够的运动负荷,并设计“ 健康专题”模块,如营养学、心理学、作息管理等,培养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
个人与团队并举: 既设计个人挑战项目(如体能测试、个人技能展示),也大量采用团队合作项目(如战术配合、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沟通力和协作精神。
练习与比赛结合: 贯彻“ 教会、勤练、常赛” 模式,将小型、多样、灵活的班级内比赛、年级比赛常态化,让“ 常赛”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真实对抗中提升综合运动能力。
2.内容创新:开发“ 多元化、模块化” 的课程内容。
推行“ 模块化” 教学: 借鉴大学选修课模式,在高一、高二年级打破行政班界限,开设多个运动项目模块(如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游泳、新兴运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融入“ 地方特色” 与“ 新兴项目” : 开发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太湖地区的赛龙舟、徐州地区的武术、水乡的户外拓展等。同时,大胆引入深受学生喜爱的飞盘、腰旗橄榄球、户外徒步等项目,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
衔接“ 课外锻炼” 与“ 家庭作业” : 设计体育家庭作业,如每日跳绳、仰卧起坐、亲子运动等,并利用智能手环、运动APP 等进行记录和反馈,将体育锻炼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五、结语
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理念,勇于打破传统壁垒,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路径,不仅能让江苏的学子在体育课上“ 动起来” “ 赛起来” ,更能让他们“ 懂起来” “ 乐起来” ,最终实现“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江苏体育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Z].2021.
[2] 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