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化升级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所小学的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作者

焦芳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石家庄想象教育集团成员校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学校不仅需关注知识传授,更应立足于“ 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体系与课程结构。高新区实验小学作为,以“ 我想我世界” 为校训,秉持现代化、国际化与精品化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兼具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 想象少年” 。为回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学校从理念系统、课程结构与评价机制三方面推进文化升级,系统构建育人新生态。

二、生长理念:构建“ 三位一体” 劳动教育生态场

劳动教育作为“ 五育并举” 的重要一环,是锤炼学生品格、激发创造潜能的有效载体。我校以“ 自管理” 为核心,整合校内、校外与家庭三大场域,构建多元协同的劳动实践体系。

校内劳动阵地包括农科实验馆、草木花语带和多功能教室三大板块。农科实验馆设置太空种子田、班级蔬果园及无土栽培箱,各班分区负责,学生在亲身耕种中体会劳动艰辛与价值;草木花语带涵盖葡萄园、玫瑰园等植被区,由班级护林员负责日常养护,强化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科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美术教室等场馆则提供物品整理、手工制作、实验探究等技能实践平台,延伸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种植、记录生长日记、观察物候变迁,将劳动教育与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相融合。例如,在“ 节气中的生长”主题项目中,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记录植物变化,理解自然规律,建立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这一生态场域不仅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形式,更实现了从“ 劳动技能” 向“ 劳动素养” 的跨越。

三、锻造文化:构建“ 四横五纵” 想象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我校以“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目标,将五育融合于课程设计中,构建“ 四横五纵” 想象课程体系。纵向设置“ 想象之‘ 善、惠、智、美、健’ ” 五大素养维度,横向划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与综合课程四类实施形态,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以“ 二十四节气” 校本课程群为例,该课程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整合语文、科学、美术、体育等多学科内容,开展主题式、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诵诗词、识物候、习民俗、绘自然等活动,提升文化认同与审美素养。学校还利用学校网站平台建立“ 大美阅读” “ 德育之窗” 等栏目,展示学生成果,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实施模式。

在课堂形态上,学校提出“ 三三三” 课堂教学模式,并引入AI 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智能推送实现个性化预习,课中依托交互工具促进合作探究,课后借助学习平台开展精准辅导,显著提升课堂效能与学生参与度。该类课程不仅强化了学生文化自信,也培养了其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

四、特色评价:推行“ 五大四美”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直接影响育人导向与学生发展。我校基于“ 大美” 文化基因,构建“ 五大四美”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五大” 包括大爱、大智、大勇、大雅、大度,“ 四美” 涵盖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与心灵美,全面呼应了“ 想象少年” 的培养目标。

在实施中,学校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三级指标评价机制。教师可依据学段特点选择重点观测项,引导学生行为养成与人格塑造。该体系不仅关注学业成就,更重视习惯养成、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实现了评价的教育性与发展性功能。

评价手册的使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形成“ 以评促建、以评促优” 的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将评价嵌入课程实施与活动开展中,建立起“ 课程——行为——文化” 的有机链条,推动学校文化向内生长、向上升维。

五、成效与展望

学校文化升级工程显著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活力与课程领导力。近年来,教师获国家级、省部级优质课奖项20 余项,培养省级骨干校长1 人、省级骨干教师 2 人、市级名师 15 人;完成省市级课题 10 项,学校被评为“ 河北省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实验校” “ 石家庄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

未来,学校将在跨学科课程融合、AI 教学深化、学段衔接机制等方面继续探索,进一步完善“ 文化——课程——评价” 协同共进的育人模型,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齐爱丽.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J]. 留学, 2023, (20):56-57.

[2]王燕. 以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5 (01):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