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中交通流量预测与道路规划
关永
淄博市公安交通管理服务中心 255321
摘要:本文聚焦公路工程领域,深入探讨交通流量预测与道路规划的关键要点及相互关系。剖析交通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述基于历史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多方法融合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研究从区域发展需求、地形地貌条件、现有交通网络评估到新建道路布局、改扩建方案制定的道路规划流程,探讨交通流量预测对道路规划的支撑作用以及二者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为公路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公路工程;交通流量预测;道路规划;协同发展
一、引言
在公路工程领域,交通流量作为反映交通运输需求的关键指标,其动态变化深刻影响着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精准的交通流量预测能够为道路规划提供前瞻性依据,使新建道路契合未来交通需求,既有道路改扩建更具针对性,避免资源浪费与交通拥堵。深入探究交通流量预测与道路规划的内在联系,对优化公路网络布局、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实现公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交通流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剖析
2.1 时空变化特征
交通流量在时间维度呈现显著周期性与波动性。日变化上,工作日通勤时段形成早高峰与晚高峰,流量剧增,平峰时段相对平稳,夜间流量低谷;周末出行规律因休闲娱乐活动而异,与工作日有别。季节变化方面,旅游旺季、节假日期间,通往热门景区、商业中心道路流量飙升;冬季寒冷地区或雨季,受出行意愿、路况影响,流量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城市中心区、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周边道路流量密集,呈辐射状向外递减;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道路流量相对稀疏,不同区域道路承载交通压力差异明显。
2.1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是主导力量。地区经济增长催生更多商务出行、货物运输需求,人口集聚增加居民日常出行频次,产业结构调整,如物流、电商产业壮大,改变货物运输流向与流量;政策法规影响显著,限购限行政策调控小汽车出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引导出行方式转变,影响道路流量分配;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如周边道路新建、轨道交通开通,引发交通吸引与分流;自然环境因素不容忽视,恶劣天气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灾害事件致局部路段阻断,促使交通流改道,重塑流量格局。
三、交通流量预测方法
3.1 基于历史数据的传统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常用手段,以历史交通流量数据为基础,运用 ARI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等,挖掘数据内在规律,识别趋势、周期、季节性成分,预测未来流量走势。通过差分运算处理非平稳数据,拟合模型参数,依据模型输出预测值,对短期流量预测有一定精度,适用于流量变化相对平稳、规律明显路段,但难以捕捉突发因素引致的流量突变。
3.2 机器学习方法
决策树模型依据流量特征属性构建树形结构,如按时间段、天气状况、道路类型等划分节点,从根节点至叶节点决策规则预测流量,直观易懂,能处理多维度离散数据,对复杂非线性关系有较好适应性;支持向量机借助核函数将低维流量数据映射至高维空间,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划分流量类别,用于预测流量变化趋势,在小样本、非线性问题表现出色,可有效避免过拟合,但模型训练时间较长,参数调优复杂。
3.3 深度学习方法
神经网络深度挖掘流量数据隐含特征。多层感知器(MLP)由输入、隐藏、输出层神经元构成,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训练,自动学习流量与影响因素间复杂映射,应对多变量非线性预测;卷积神经网络(CNN)擅长处理具有时空结构数据,对交通流量网格化处理,卷积层提取局部特征,池化层降维,全连接层整合特征预测流量,在捕捉流量时空关联性、处理大规模数据上优势突出,能适应复杂交通场景动态变化,精准预测交通流量。
四、道路规划流程
4.1 区域发展需求分析
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蓝图、人口增长趋势、城镇体系建设目标。新兴产业园区规划需配套货运通道与员工通勤道路;城市新区拓展,预估未来居住人口出行规模,规划主次干路网络;旅游景区开发,依据游客接待量预测,打造旅游专线、停车场等设施,确保道路规划与区域发展协同共进,满足各功能区交通需求。
4.2 地形地貌条件考量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全面勘查地形地貌。山区路段依循等高线优化路线走向,避免高填深挖,减少生态破坏与工程成本,合理设置桥梁、隧道跨越障碍;平原地区兼顾农田保护、水系连通,规划规整道路网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滨水区域结合防洪、景观需求,布局路堤结合或高架道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障道路工程可行性与环境友好性。
4.3 现有交通网络评估
对既有道路全面 “体检”,调查道路等级、路面状况、通行能力、拥堵节点等。通过交通调查获取路段流量、车速数据,分析拥堵成因,判断道路是否需拓宽、改造或功能调整;梳理道路衔接合理性,查找断头路、微循环不畅区域,为新建、改建道路找准切入点,实现新旧道路有机融合,提升整体网络通行效能。
4.4 新建道路布局与改扩建方案制定
依据上述分析,规划新建道路走向、功能定位、技术标准。主干道承担区域长距离快速交通,设计高标准车道、互通立交;次干道服务集散交通,注重与周边用地衔接;支路细密布局,提升街区可达性。针对拥堵路段,制定改扩建方案,拓宽车道、增设公交专用道、优化交叉口渠化,均衡交通流量,优化道路资源配置,保障交通顺畅。
五、交通流量预测对道路规划的支撑作用
精准交通流量预测为道路规划提供关键决策依据。在新建道路前期论证,预测未来数十年流量趋势,确定合理建设时机、规模与标准,避免过度超前或滞后建设;道路改扩建项目,依预测流量精准判断改造路段、幅度,如预测某路段货车流量增长显著,设计重载路面、加强桥梁承载能力;规划道路功能定位时,流量预测明晰其服务对象、优先级,主干道确保高流量快速通行,支路侧重短距离慢行交通,使道路功能布局契合交通需求结构,提升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六、交通流量预测与道路规划的协同发展路径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是协同关键。道路规划实施后,持续监测交通流量变化,将实际流量数据反馈至预测模型,校准模型参数,优化预测精度;预测模型实时为道路规划调整提供依据,如遇区域发展战略重大调整、交通政策突变,迅速更新流量预测,驱动道路规划动态优化,确保二者紧密联动,适应交通需求动态演变,保障公路工程持续高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七、结论
交通流量预测与道路规划是公路工程相辅相成的关键环节。通过剖析交通流量特征、运用多元预测方法,遵循严谨规划流程,强化二者协同,并顺应大数据、智能化、多模式融合趋势,有望打造科学合理的公路网络,高效承载交通需求,为区域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发展铸就坚实交通基石,开启公路工程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艳荣. 高速公路建筑施工的短时交通流量统计预测的大数据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4,46(1):后插1.
[2] 栗雪娟. 路网容量与交通流量预测算法研究[D]. 陕西:长安大学,2007. DOI:10.7666/d.y1528118.
[3] 刘永. 渝遂高速公路重庆段交通事故分析与预测[D]. 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