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阶彩虹桥”:小学低年级班级凝聚力梯度养成策略研究

作者

王超琴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230031

一、案例叙述:三颗球的故事

九月的阳光斜穿过玻璃窗,下课铃响过十分钟,男生小磊喘着粗气冲进教室,怀里紧搂着三个彩色皮球——明黄、艳红、湖蓝。汗珠顺着他通红的耳根滚落,球皮上还沾着操场的草屑。“我捡的!”他扬起下巴对张望的同学宣告,一屁股坐回第三排靠过道的座位,把球堆在并拢的膝盖上。

靠窗的女生乐乐踮脚数了数小组器材筐,捏着衣角挪到小磊桌前:“小磊……能借我一个球吗?”她指向后排空荡的塑料筐,“我们组缺一个。”话音未落,小磊猛地收臂环抱住球:“这都是我的!”他喉音尖利,“操场角落捡的!”三个球被粗暴地塞进桌肚,他整个人如孵蛋的鸵鸟般伏在桌面上。

五六名女生呼啦围拢,叽喳起来:“老师说过要分享!”“你一个人又玩不了三个!”靠墙的短发女孩伸手想摸露在桌外的蓝色球皮,小磊立刻用肘部死死抵住抽屉缝。他后颈的汗毛竖起,嘶喊道:“谁捡到归谁!这是规矩!”—上周他丢过半块新橡皮时,班长正是用这句话搪塞过他。

体育委员大壮挤进人圈,胸前的银色哨子随动作轻晃。“下节课借女生玩一个行吗?”他试图掰小磊肩膀,“体育室球不够,大家得轮着……”小磊猛地转过头,死死抠住桌沿的木刺,指甲缝里嵌进褐色的碎屑,仿佛那是他最后的堡垒。

教室后方突然爆出哄笑,高个男生阿凯把唯一的灰皮球高高抛起:“我们的球——”他拖长调子,“也——不——给——女——生!”灰球在两组男生头顶弹跳传递,像颗挑衅的炮弹。女生们散开时带倒两把椅子,有人踢飞脚边掉落的铅笔:“小气鬼联盟!”

风掀起蓝条纹窗帘,光线漫过窗台那幅“班级友爱小太阳”评分表。十二个金色纸盘代表十二项美德,“分享”那格里,三颗褪色的小红星湮没在灰尘中。表格下方用童稚笔迹写着班训“我们是一家人”——此刻正被小磊桌角滴落的汗珠濡湿,墨迹晕染成模糊的云。

二、案例分析

1. 研究方法:蹲下来,看见孩子的世界

要解开皮球争夺的死结,关键在于用三种儿童视角的工具,看清凝聚力断裂的裂缝。

第一把钥匙:地图的秘密。45 张孩子们的红蓝社交座位图,清晰呈现大家的社交脉络:小磊图纸上仅两条红线最喜欢玩的人连向常起哄的阿凯和小强;女生们蓝圈合作最开心的人簇拥彼此却避开小磊角落。更揪心的是有张匿名图在小磊座位旁标注:“这里住着喷火龙。”被隔绝在情感孤岛的孩子,怀里的皮球便是他唯一的浮木。

第二把钥匙:身体会说话。小磊九次把球推搡进抽屉深处,指甲划出白痕;当乐乐靠近,他左脚尖绷直指向对方,如防御幼兽;后排男生嬉笑时,女生悄悄挪椅远离过道。这些“身体密码”告诉我们:“小气鬼”其实是攥着安全感的手在发抖,“对立阵营”也不过是用距离筑起的脆弱围墙。

第三把钥匙:布偶的眼泪。用绒布玩偶演“球球争夺战”,蓝布球被紧抱,红布球在啜泣。当问孩子们“谁能帮蓝球不哭?”时,39 根手指齐指扮演老师的熊猫玩偶,仅 6 根指向代表同学的狐狸玩偶。有女孩说:“告诉老师!老师有新球!”这展现了孩子们心底的认知:解决问题靠权威施予,而非同伴互助。

2. 策略实施:“三阶彩虹桥”梯度干预模型第一阶段:红桥情感联结

本阶段计划持续 4 周,旨在破解低年级学生的防御性行为,通过结构化互动建立基本信任,为班级凝聚力奠基。

一是实施“结构化伙伴系统”。每周随机生成“彩虹伙伴对”,确保每位学生 4 周内能与至少 8 名不同同伴结对,避免小团体固化。结对伙伴需共同完成三项协作任务:每日互写具体优点的“夸夸墙日签”,男女组合管理“双人植物工坊”,鼓励交往的“混编课间游戏”。二是推行“仪式强化情感纽带”,如“生日优点隧道”:寿星穿越时,伙伴轻触其肩说优点,终点由当结对伙伴赠送手绘勋章,深化情感联结。

第二阶段:黄桥规则内化

本阶段计划持续 6 周,旨在将抽象的班级规则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操作的行为契约,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实现规则的内化。

其核心点在于问题解决机制的变革。教室内设置匿名“烦恼墙”投递箱,每三周收集并归类高频问题,随后将典型问题公示于彩虹问题墙,并附上学生的手绘图。解决过程通过“彩虹议会”实施:抽签选出 5 名学生代表,由他们各自收集解决方案,在班会课上进行集中讨论,最终由全班表决形成正式的行为公约。

第三阶段:蓝桥集体凝聚

本阶段为长期活动,目标是通过设计高挑战性任务固化集体认同感,使班级凝聚力升华成为内在的精神基因。[1]

核心策略包括设计高互赖任务,如“大脚板运输挑战”——男女混编 6 人小组进行绑腿运输与全员协作修复;以及“班级心理剧创编”——基于班级真实事件改编,确保全员参与角色分配与演出。同时构建荣誉体系,将任务成就物化,例如将成功运输的盆栽命名为“团结苗”,公演剧照张贴于班级墙;并进行跨场域强化,如合作创编班歌,并安排每日由不同的伙伴组合领唱。

三、研究启示:培育班级凝聚力的三阶模式

小学低年级班级凝聚力的培育,需遵循“信任奠基、规则内化、荣光升华”的阶梯路径。

植信任之根:红桥奠基安全感。凝聚力始于身体记忆层面的安全感积累,核心在于通过高频、简单的肢体协作建立信任。设计每日固定伙伴任务,强制产生安全距离内的肢体接触。任务需简单易行,在 5 分钟内完成,教师引导语聚焦行为描述,如“你们的手一起稳住了花盆”,避免道德评判。[2][3]

化规则为林:黄桥生长契约观。凝聚力培养的进一步在于将道德概念转化为自然的内在情感契约,核心在于构建即时、具象的行为反馈系统:如借出物品触发彩虹灯带亮起,合作任务推进班级拼图。反馈须即时,如灯光、声音优于延时贴纸,规则由学生参与制定,如“彩虹议会”修订公约,并善用角色扮演实现认知迁移。

铸荣光为印:蓝桥镌刻共同体。凝聚力的终极在于活动中创造的情感烙印,核心是整体荣誉感的培养。这依托全员成败深度绑定的高互赖任务。此类任务迫使个体超越自我,在共同面对挑战、特别是协作克服失败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情感烙印与共享记忆。最终,将共同成就物化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象征符号,使抽象的集体荣誉感内化为成员共享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基因,实现“我们”意识的牢固确立。[4][5]

参考文献:

[1] 唐朝霞 . 游戏精神:班级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J]. 中小学班主任 ,2021,(13):23-25.

[2] 于翠梅 . 小学低年级学生小课间悦动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2,(19):40-42.

[3] 陈兴良 . 让课间洒进更多阳光 , 给学生补充心灵之”钙”——团体心理游戏融入阳光大课间活动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2):60-62.

[4] 章云 . 三重链接:幼小衔接视域下一年级班级管理策略 [J]. 班主任 ,2024,(08):28-30.

[5] 吴萍萍 . 构建“游戏 + ”课程体系 , 创设“大玩家”情境体验 [J]. 班主任 ,2025,(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