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体育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作者

刘盛林

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和身体、心理和社会相适应的完美状态。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朝着年轻化发展了,学业压力也呈现出来了一个低龄化的趋势,小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非常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而且这样的比例已经慢慢呈现出来了一个上升的趋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了各学科要结合自身特点渗透心理教育。体育课程作为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学科,本身就具备着以体健心的优势,在运动过程中的挫折应对、团队协作、自我挑战等环节,都能成为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好机会。但现实教学当中,部分体育课堂仍看重学生在技能上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缺乏深度也连贯不起来,重技能、轻心理的倾向仍然是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因此,如何将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

一、整合课程目标,明确融合导向

教师要打破体育与心理教育在目标上的割裂,构建身心一体化的课程框架。教育家卢梭曾经就提出来了体脑并重的教育理念,强调身体活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促进。教师具体在实践的时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心理目标纳入到体育课程标准当中,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等心理维度;二是结合小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低年级学生要侧重于他们的情绪表达与规则意识培养,高年级的学生则是要侧重对他们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上;三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隐性渗透这个原则,避免对学生生硬地说教,而是要言传身教,通过运动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体育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往往比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更有教育效果。

例如: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课程目标设定为体能提升 + 心理挑战这两个维度。体能目标是掌握跨栏、钻圈、平衡木这些动作要领;心理目标则是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会自我鼓励。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出不同难度的障碍路线,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层级,并在旁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如果发现有学生因害怕而退缩的话,就可以及时给予语言上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完成挑战之后,教师要立即肯定学生的进步,通过这种方式,将运动技能学习与心理成长深深地结合到一起。

二、创新教学内容,挖掘心理教育资源

教师要以体育项目为载体,开发出具有心理教育功能的教学内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身体活动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认知。就比如集体跳绳可以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攀岩运动能提升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候的抗挫折能力,瑜伽或太极则有助于帮学生进行情绪上的调节。此外,教师可以可结合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情境化的活动,用不同的运动动作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化同伴之间的信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就可以让体育课堂成为心理成长的实践平台。

例如:在进行篮球比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情绪管理作为核心心理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情绪卡片环节:当学生投篮失败之后表现出摔球、沮丧、放弃等情绪时,教师就可以出示对应的情绪卡片,并暂停比赛问学生:刚才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可以怎么调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深呼吸、同伴鼓励等方式平复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再继续投入到比赛当中。赛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盘,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者是自己队友控制情绪的小妙招。这种将心理教育融入运动情境的设计,既解决了比赛中的实际问题,又教会了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心理品质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就强调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层任务、自主选择、即时反馈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心理上的关怀。对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需要专注的个人项目,如跳绳、立定跳远,并鼓励其慢慢进行自我上的突破。对于冲动型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计出需要规则去约束的团队项目,如足球、排球,提升他们的自控力。同时,教师还要运用积极的语言策略,不要批评学生,多用具体的肯定去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例如:在武术操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有学生因为自己的动作不协调而自卑,就可以采用分层任务 + 同伴互助策略:将动作分解为基础版,简单招式、进阶版,连贯组合、挑战版这几个阶段,再加入一些节奏变化,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动作熟练的学生当小老师,一对一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如意有学生仍然有困难的话,教师就可以降低任务难度,减少动作数量,不断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了技能上的学习,又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从而避免对体育课产生抗拒心理。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体育课程的融合,本质上就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践行。当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动作技能的传授,而是成为学生情绪释放和完善人格的出口时,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真正地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玉荣 . 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J]. 健与美 ,2025(0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