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生态沟渠的净化机理与设计优化
赵志军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人民政府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黑臭水体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生态沟渠是低成本、高效率且环境友好型水体治理技术,因其卓越污染物去除能力及景观生态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前生态沟渠应用中仍存在净化效果不稳定、设计参数缺乏系统性指导等问题,基于此深入剖析生态沟渠净化机理并探索系统参数优化策略,构建工程实施技术集成应用框架为城市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一、生态沟渠净化机理探究,污染物转化途径探析
从物理截留角度看沟渠内设置粗砾石、砂石等多级基质能有效拦截水中悬浮物质,通过沉降作用实现颗粒态污染物初步分离,蜿蜒曲折沟渠设计增加水流路径,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并强化污染物与基质接触机会。从化学转化角度看沟渠基质表面吸附作用能快速捕获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及养分等污染物,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形态转变,如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有机氮矿化为氨氮等,沟渠底部厌氧区域则通过还原反应实现硝酸盐脱氮。从生物降解角度看附着于基质表面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通过分解代谢作用将复杂有机物转化为简单化合物,异养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获取能量,自养微生物参与氮转化过程实现硝化反应与反硝化作用。
植物吸收转化机制主要体现在根系直接吸收利用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根际微生物强化效应促进污染物降解,植物根系分泌物提供碳源刺激微生物活性,植物茎叶蒸腾作用促进水体循环。沟渠内植物根系穿插基质形成微通道网络,增强基质透氧能力并构建复杂氧化还原环境,促进多种微生物共存形成完整生态链,实现多种污染物协同去除,污染物转化途径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温暖季节生物作用占主导地位,而寒冷季节物理化学作用相对更为重要。污染物类型方面有机物主要通过微生物分解矿化实现去除,氮素经历氨化、硝化等复杂转化路径,磷酸盐则主要依靠基质吸附和植物吸收,重金属通过基质吸附、沉淀等方式实现固定和转化。
二、净化效能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参数优化策略制定
水力参数是核心影响因素,决定污染物和各功能组分接触时间和方式,较长水力停留时间通常能提高净化效果,但过长停留时间可能导致厌氧环境加剧引发二次污染,合理设计沟渠断面形状、坡度和流速能实现最佳水力条件,其中梯形断面结合缓坡设计可以增加水流和基质接触面积,提高处理效率。基质组成影响净化效能主要表现在物理拦截能力、吸附容量和微生物附着性能方面,多层级基质组合优于单个基质设计,上层粗砾石提供物理拦截功能,中层砂砾提供微生物附着载体,底层黏土增强吸附能力,添加特殊改性材料如沸石、活性炭等能明显提升氮磷去除率,基质粒径分布、孔隙率控制能有效平衡水力传导性和污染物接触时间。
植物配置方面适宜植物选择标准包括根系发达程度、耐水湿性能、气候适应能力及养分吸收能力,混合搭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形成立体生态系统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群落,乡土植物因适应本地环境条件而表现出更高生存率和稳定性,深根系植物能增强基质透氧能力拓展污染物去除深度。微生物群落构建关系到生物降解效率,接种优势菌种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能加速系统启动,添加特定载体材料促进生物膜形成,建立完整食物网结构确保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因素同样影响净化效能,设置局部遮阴区域创造多样化生态微环境,增设曝气装置提高氧气传输效率,季节性调整运行策略应对温度变化影响。维护管理策略方面定期清理沟渠表层堆积物防止堵塞,适时收割植物防止养分释放,监测关键水质指标及时调整运行参数,针对复杂水质条件可以采取多级沟渠串联设计,前端强化物理截留,中段强化生物降解而末端强化养分去除,或并联设计增加处理弹性应对水量波动。
三、工程实施技术集成应用,设计方案系统化评估
技术集成应用层面预处理技术和生态沟渠结合能明显提高系统稳定性,包括前端设置格栅截留大颗粒杂物,沉砂池去除无机颗粒物和调节池均化水质水量波动,集成人工湿地技术能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如表面流湿地强化有机物降解,垂直流湿地强化氮转化和水平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引入生物强化技术如接种功能微生物、添加生物酶制剂等能加速污染物降解,集成生态浮岛技术扩大植物覆盖面积增强根系接触水体机会,纳入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水质水量实时监测,建立预警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因地制宜引入透水铺装、生物滞留池等低影响开发技术处理初期雨水,形成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综合治理体系,结合景观设计理念,融入亲水平台、生态步道等元素实现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融合。
设计方案系统化评估体系构建方面,应从效能评估、经济性评估、生态性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等多维度进行全面考量,效能评估指标包括污染物去除率、水质改善程度等,经济性评估涵盖建设成本、运行维护费用等因素,生态性评估关注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社会效益评估则考量公众接受度、环境教育价值等。针对具体场地条件建立多方案比选机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科学决策,评估过程应贯穿设计前期、施工过程及运行全周期,确保各阶段协调一致。方案实施前应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污染源解析等基础工作,明确治理目标和技术路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结构与设计参数一致,运行阶段则通过建立长效监测评价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和持续优化。
结论:生态沟渠净化过程涉及物理截留、化学转化等多重机制协同作用,形成完整污染物转化途径,影响净化效能关键因素包括水力参数、基质组成等,通过多参数协同优化能实现系统净化效能最大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多技术集成应用,构建包含效能、经济性等多维度系统化评估体系,探究成果为城市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代琦 , 王磊 , 靳萌 . 西北地区现代城市生态沟渠治理策略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46(20):5.
[2] 孙璇 , 李茹 , 辛媛媛 .”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沟渠实验分析 [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 2017(2):197-203.
[3] 徐荣英 . 浅谈澄海城区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及治理 [J]. 科学咨询 ,201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