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张秀琦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61

引言: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已成必然趋势。传统科学课堂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知识传授单一、实验教学受限等问题,如何借助智能技术打破传统课堂限制,构建高效互动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前教师亟需解决问题。探究从学习方式转型、实验教学优化与个性化评测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新路径,期望能够为推动基础教育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一、AI 融入课堂,学习方式智慧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智慧转型特征,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单向知识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智能技术引入后教学场景得到极大拓展。智能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元教学资源,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习路径,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此类平台通常包含交互式学习模块,能根据学生反馈即时调整内容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匹配认知能力挑战。智能助教系统可以回答学生提出问题,解决教师无法照顾全班每位学生困境,例如某小学科学课程中应用智能问答系统,学生能随时提出关于自然现象疑问,系统会给出适合其理解程度解释极大满足了学习好奇心。协作学习模式也因 AI 技术而增强,智能分组系统能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形成互补学习小组,促进同伴间知识交流与思维碰撞。

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强现实技术让抽象科学概念变得直观可感,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观察微观世界或宇宙空间,这对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植物单元时,智能显示设备呈现种子发芽全过程,学生无需等待实际植物生长即能观察完整生命周期,加深对生命科学理解。智能评测工具则能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个关键点表现,形成学习画像,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混合式学习环境得以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空间有机融合打破时间地点限制,课前学生通过智能平台预习基础知识,课中教师聚焦难点解析与互动探究,课后系统根据课堂表现推送个性化巩固练习。

二、科学实验优化,教学效率全面提升

科学实验优化通过智能技术赋能使教学效率实现质变,特别体现在实验前准备与实验中引导两方面,智能预设系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自动匹配适宜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多套可选择教学路径大幅缩减备课时间。实验材料智能管理平台可以预先盘点、准备并分配所需器材,解决传统实验课前繁琐准备工作。课堂实验环节智能辅助系统实时监测学生操作过程,当出现潜在错误时给予温和提示避免实验失败带来挫折感,学生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智能记录工具能即时捕捉关键变化,免去繁琐手动记录环节,使学生注意力聚焦于现象观察与规律探究。实验结论形成阶段,智能引导问题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不同角度,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变化》一章教学案例中,智能技术应用展现出显著优势。传统课堂讲解地表风化现象往往依靠静态图片或文字描述,学生理解困难,改进后课堂引入智能沙盘系统,通过感应设备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侵蚀过程。学生能通过调节模拟降雨量、风力大小、温度变化等参数观察地表形态实时变化,直观感受风化作用影响,智能沙盘还能压缩时间尺度,将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地貌变化在几分钟内呈现,解决了地质变化周期长难以观察问题。实验过程中智能辅助系统会根据学生操作参数预测可能形成地貌,引导学生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培养科学推理能力,课堂结束前学生利用智能建模工具创建家乡地形模型,尝试预测未来可能变化,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数据驱动评测,个性化教学精准落实

数据驱动评测为科学教学提供了精准画像能力,通过全程记录学习行为构建多维成长档案,智能学习平台会捕捉每位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各环节表现,形成学习热力图直观呈现知识点掌握状况。系统不仅关注最终答案正误更重视思考过程与解题路径,挖掘思维模式特点,智能识别算法能够从学生回答中提取关键词,分析概念理解程度找出常见认知障碍。这些评测结果经过算法处理后转化为可视化图表,教师能一目了然把握全班学情与个体差异,基于此智能系统会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包括重点复习内容、推荐学习资源以及适配练习题目。教师则能够根据评测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安排集体讲解,对个别学生困惑点进行专项辅导。这种精准评测与个性化干预结合方式,实现了因材施教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发展路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章节教学中,数据驱动评测与个性化教学展现出独特价值。课前学生通过智能平台完成宇宙基础知识预习测试,系统立即生成班级认知地图,显示部分学生对太阳系行星排序混淆、对星系概念理解模糊,课堂伊始教师据此重点澄清这些概念,避免知识盲区。学习活动中智能天文模拟系统让学生探索宇宙结构,系统记录每位学生关注焦点与停留时间,发现有三分之一学生对黑洞现象特别感兴趣,教师顺势引入黑洞相关科学前沿话题激发探究欲望。课后评测显示班级学生对宇宙尺度概念理解仍有困难,系统自动为每位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空间想象能力强学生收到宇宙尺度思维实验活动,喜欢故事学生获得科普读物推荐,动手能力突出学生则收到制作宇宙模型指导。下节课前智能系统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重新调整班级学习内容,确保每位学生既能弥补不足又能扬长避短,真正实现了精准教学落实,使抽象宇宙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探究内容。

结论: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探究,可以清晰看到智能技术正从学习方式转型、实验教学优化与个性化评测三个维度深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未来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应着力构建人机协同教学生态,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与智能系统辅助功能,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若兰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探索 [J]. 中小学科学教育 , 2025(2).

[2] 曾棋 , 苏兰 . 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 : 变革 , 挑战与重塑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24(8):5-7.

[3] 谭咏竹 .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小学科学融合创新研究——以”蚕的一生”大单元设计为例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 8(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