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的宣传赋能模型构建
詹智琼
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530007
引言: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是区域合作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然而跨境环境下信息流通受限导致严重不对称现象,阻碍技术转移效率提升。文章基于跨境信息不对称治理视角,分析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困境,探索宣传赋能机制优化路径构建协同创新治理体系,期望能够突破信息壁垒促进区域技术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区域创新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跨境信息不对称障碍,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困境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过程面临严峻跨境信息不对称挑战,表现为技术供需方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技术价值评估标准不一等问题。跨国界障碍导致技术持有方难以准确把握需求方实际需求,而需求方亦无法全面了解供给方技术水平与应用潜力,此种信息流通受阻现象直接影响双方合作意愿,增加交易风险降低技术转移效率。中国企业拥有大量适用技术,却因缺乏东盟市场深入了解而导致技术供给精准度不足,东盟国家虽渴望获取先进技术支持产业升级,却因信息获取渠道受限而无法找到最适合本国发展需求的技术合作伙伴。语言文化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鸿沟,使双方沟通成本增加和相互理解程度降低,跨境监管体系差异同样构成信息不对称加剧因素,各国技术标准认证程序不同,市场准入规则各异致使技术转移主体无法获取完整透明监管信息,增加了合规成本与交易不确定性。
技术转移困境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失灵、转移主体能力不足、政策协同缺位三方面,市场机制失灵主要表现为技术定价机制不健全,由于信息不透明导致技术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容易出现价格虚高或压低现象扭曲技术市场正常运行。中介服务体系缺失使跨境技术交易缺乏专业支持,无法有效弥合双方信息差距,转移主体能力不足表现为企业国际化经验欠缺,对东盟各国市场环境认知有限难以制定精准技术转移策略,高校科研院所缺乏面向东盟市场的技术成果转化渠道,使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商业价值。政策协同缺位则体现为区域内各国技术转移相关政策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各自为政局面导致政策效应削弱。
二、宣传赋能机制优化, 信息流通渠道重构
宣传赋能机制优化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宣传体系,整合相关部门、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宣传合力,相关部门层面应强化官方渠道权威性,通过举办高规格技术交流展会、建立官方技术信息发布平台等方式,增强信息公信力与影响力。企业层面需重视国际化品牌塑造,充分展示技术实力与应用案例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技术认知偏差,媒体应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深度报道、专题节目等形式生动展现技术转移成功案例与经验。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专业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促进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共享,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宣传队伍尤为重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传播既熟悉中国又了解东盟国家人才,确保宣传内容专业准确且富有针对性。宣传内容设计应注重差异化策略,针对东盟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与技术需求特点量身定制宣传方案,对技术先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强调技术创新性与互补性,对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突出技术适用性与经济可行性。
信息流通渠道重构需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同步推进,线上方面构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综合信息平台,整合技术供需信息、市场动态等多维数据实现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多语言支持功能打破语言障碍,设置智能匹配系统根据需求方描述自动推送最适合技术方案,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真实可信增强用户信任度。移动应用开发同样不可忽视,考虑到东盟国家移动互联网普及率高特点,打造便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线下方面完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布局,在重点城市设立实体服务单位,提供技术展示、需求对接等全方位服务,组织常态化技术考察交流活动,邀请东盟国家相关部门、企业、科研单位代表实地访问中国技术应用场景增强直观认识。促进民间技术交流同样重要,鼓励高校间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通过联合实验室共建、学术会议共办等方式形成学术纽带,为技术转移奠定人才基础。
三、治理体系协同创新, 区域技术合作深化
治理体系协同创新核心在于构建多层级治理架构,实现相关部门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协同格局。顶层设计方面中国与东盟应建立部长级技术转移联合委员会,负责制定区域技术转移战略规划与政策框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中观层面成立专业化运作单位,承担日常工作推进职责,制定实施细则与标准规范,微观层面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多元治理网络。建立跨境信息共享机制尤为关键,通过建设共享数据库、开发信息交换平台等方式实现技术供需信息、市场动态等关键信息跨境流通,同时推动各国技术标准互认与监管规则趋同,降低技术转移制度性交易成本。
区域技术合作深化要立足产业链视角推动全方位技术协同,产业链协同是技术合作核心,应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技术转移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协同升级。中国可以将部分成熟技术转移至东盟国家,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同时引进东盟国家特色技术促进产业互补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同样重要,围绕共同关注技术领域组建跨国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升联合攻关能力,推动联合实验室建设,针对区域共同面临技术难题设立联合研发单位,共享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源。人才培养合作不可或缺,建立区域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开展联合培训项目提升技术接收方消化吸收能力。
结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面临跨境信息不对称严峻挑战,构建宣传赋能模型成为破解困境关键路径。通过分析跨境信息障碍与技术转移困境探索宣传赋能机制优化与信息流通渠道重构方案,提出治理体系协同创新策略,为促进区域技术合作深化提供新思路,多元主体协同宣传、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多层级治理架构构建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心举措。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完善技术转移配套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为构建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敖廷, 周小林, 沈云怡, 等. 中国与东盟技术转移合作形势分析及问题对策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 2023, 43(3):37-43.
[2] 叶薇 , 花维慧 .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实践和启示 [J]. 中国科技产业 , 2023(8):44-48.
[3] 刘国巍 , 梁敏 , 李明昊 . 中国企业向东盟企业技术转移的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 2023, 28(3):42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