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支持者”
郝芬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五幼儿园 718699
幼儿园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时,部分家长不理解幼儿的行为,单纯地认为这是孩子在“瞎玩”,经常性地放任幼儿随意玩耍,只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家园配合的不充分使幼儿的自主游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幼儿无法在自主游戏中真正学到知识。在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教育中,教师充当着翻译官和引路人的角色,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知道幼儿自主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并带领家长一起参与进游戏中,教家长在生活中如何陪着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如此家长才能从“旁观者”的变成“支持者”,幼儿也能在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一、搭建透明化沟通平台,让家长看懂“游戏里的学问”
部分小班幼儿家长对自主游戏存在误解,觉得自主游戏就是“孩子瞎玩没有意义”,其根源在于不了解游戏背后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游戏拆开给家长看,让他们明白幼儿该“玩什么”和“怎么学”。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游戏过程可视化的方法来增强家园互动,教师可以用手机拍摄幼儿自主游戏的短视频,如搭建积木和角色扮演等游戏,在班级微信群中每天分享 1-2 个片段,并配上文字说明,如:“今天小明用积木搭了大桥,过程中尝试了 3 次不同的搭建方法,小明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又增强了哦!”还可以在家长会上进行专门的游戏解读环节,比如用 PPT展示幼儿在沙水区和美工区的游戏案例等,并对比成人主导的游戏和幼儿的自主游戏的区别,比如可以拿出幼儿随意涂鸦的画作向家长解释,这些看似乱涂的线条,其实是孩子在练习手腕的控制,也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以给家长发放《游戏观察手册》,列出小班幼儿常见的自主游戏类型,如象征性游戏和建构游戏等,以及每种游戏对应的发展目标,比如“娃娃过家家”游戏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让家长知道自主游戏中,玩耍即学习。
二、设计家长参与式游戏活动,让家长体验游戏的魅力
教师与家长书面和口头的沟通有时效果并不充分,当家长能亲身感受到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时,自然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支持者”。教师可以设计需要家长参与的游戏活动,让家长沉浸式理解自主游戏。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游戏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变身幼儿的游戏伙伴,邀请家长进班和幼儿一起玩游戏。教师提前设计家长任务卡,比如在建造区给家长布置“和孩子一起搭建小熊的家”的任务,但规定家长只能提问题和引导,不能直接帮幼儿搭。也可以灵活运用起家长和幼儿周末的时间,布置亲子游戏挑战任务,每周五在群里发布一个简单的家庭游戏任务,比如“用家里的废旧纸箱做一个隧道,让孩子穿越隧道”,并附上游戏目标,比如锻炼幼儿身体协调性等,以及观察要点,比如家长要着重观察幼儿会不会自己想办法把纸箱固定住。“厨房寻宝”的游戏是笔者较为推荐的游戏,可以让幼儿闭眼摸食材并说出名称,此游戏可以使幼儿不仅能认识更多蔬菜,还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教师要鼓励家长拍照分享,教师在群里点评。再定期举办家长游戏分享会,邀请参与度高的家长分享在家和幼儿玩游戏的故事,家长之间的相互分享要比教师单方面的教育与设计更有说服力。
三、提供家庭游戏指导策略,让幼儿和家长能在家接着玩
部分家长想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但不知如何下手,尤其是小班幼儿在家玩耍时容易“三分钟热度”。教师要给家长支妙招,让自主游戏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
教师可以开展游戏问题答疑专栏,在班级公众号和微信群或者班级交流区开设栏目,每周收集家长的问题并解答,比如有家长问:“孩子玩积木总搭不好就哭,怎么办?”教师可以用温馨的语言回复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搭简单的形状,成功搭建两层就鼓掌庆祝,慢慢增加难度,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建立每个幼儿的游戏成长档案:给每个幼儿发一个小本子,可以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游戏瞬间,也鼓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游戏情况,比如家长可以贴一张幼儿用橡皮泥捏“蛋糕”的照片,并记录:“今天宝宝自己捏了草莓蛋糕,还说要送给妈妈,真棒!”教师定期批阅档案内容并与家长进行交流,给出个性化的游戏建议。
总之,家长能否从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变化为“支持者”,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搭建好家园沟通的桥梁。教师采用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和设计家长参与式的游戏活动以及提供优质的游戏指导策略等方法,不仅能提升家园共育效果,更能让家长认识到自主游戏对小班幼儿成长的独特价值。教师要多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并为家长和幼儿设计更有趣和有效率的游戏,让家长和幼儿爱上自主游戏,并主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主游戏,家园携手为孩子的成长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周旭辉 . 基于主题背景下的区域自主游戏探索与实践——以小班主题“香香的水果”为例 [J]. 文科爱好者 ,2023,(01):210-212.
[2] 陈钰 . 自主游戏背景下小班体育活动设计几点思考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0,(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