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和方法

作者

石美姣

易县第一小学  074200

引言:课堂导入作为数学教学第一环节,直接影响整节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接受程度,优质导入犹如一把钥匙能够迅速打开学生心灵之门,激发学习热情引导思维聚焦。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导入环节重视程度不足,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探究立足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因材施教三个维度,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与方法,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一、激发兴趣,唤醒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故而设计富有吸引力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巧妙构思情境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烁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例如教师应当通过精心准备猜谜游戏导入分数概念,让学生在猜测过程中自然而然接触分数应用情境,亦能设计简单有趣数学魔术引导学生探究背后数学原理,从而激起求知欲望,此类趣味性导入方式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目光还能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建立积极心理期待。创设悬念式导入亦为激发兴趣重要手段,教师应当提出富有思考价值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好奇心,如为何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完全相同等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思维激活同样是数学课堂导入关键环节,有效导入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联结桥梁,教师应当采用回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也可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认知框架。问题情境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应精心设计层次递进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激活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概念时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再思考圆柱与长方体异同点,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此类思维递进式引导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允许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联系生活,巧用资源

数学教育本质上应与现实世界建立紧密联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事物,使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日常生活各个角落,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尤应注重生活情境创设,通过学生熟悉场景引入新知建立数学概念与实际应用桥梁。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素材,如购物消费、物品分配、空间测量等实例使枯燥公式变得生动有趣,此类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实用价值形成问题意识。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亦为导入成功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展示、交互式软件等可直观呈现数学规律,实物操作教具如计数器、几何模型等则让抽象思维具象化,游戏化设计如数学接力赛、闯关活动则能调动课堂氛围,跨学科资源整合如结合音乐节奏、美术作品、等则拓宽数学视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可以设计超市购物情境导入,巧妙联系学生日常消费经验,教师应当携带几样实物或展示超市货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准备购买 2.5 千克苹果,每千克售价 4.8 元,需要付多少钱?此问题自然引出小数乘法计算需求,学生通过熟悉购物场景迅速理解小数乘法应用背景。教师还应当设计小小理财师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不同商品总价激发主动探究欲望,为加深理解应当引入多媒体辅助展示,通过动态演示过程呈现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或利用实物教具如计数棒模拟小数乘法计算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小数乘法算理。教师应当巧用跨学科资源如结合科学课中测量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计算不同液体体积或物体重量变化,使小数乘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巩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小学生认知发展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因素采取差异化导入策略,满足各类学习需求,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适宜运用情境化、故事化、游戏化导入方式,中高年级学生随着逻辑思维逐步发展增加探究性、挑战性导入任务。差异化导入不仅体现在内容选择上还应注重问题设计层次性,使不同水平学生均能找到合适切入点,多元化导入方式亦能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习者需求,如视觉型学习者偏好图表演示,听觉型学习者喜欢语言描述,动觉型学习者则需要亲身体验。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导入节奏与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步伐。在导入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尤为重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顺序设计合理梯度问题链,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学习避免认知跨越过大带来学习障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5 倍认识教学可巧妙设计动物王国大迁徙情境导入,教师应当展示一幅森林图画讲述小兔子家族搬家故事:兔妈妈原有 4 只小兔,搬家后每只兔子又带来 4 位新朋友,现在兔子总数变成多少?学生通过直观计算4+4+4+4+4=20,自然引出 5 倍概念,接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乘法表示会怎样?从而引出 5×4=20 。为照顾不同学习风格学生教师应当同时提供多种感官体验:视觉上通过图画展示,听觉上通过故事叙述,动觉上让学生分组摆小棋子模拟兔子增长过程。针对学习速度快学生教师应当追加思考题:如果每只兔子带来不同数量新朋友又该如何计算?而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则提供更多具体实物操作机会,强化倍数概念理解。

结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作为整体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思维活跃程度。通过激发兴趣、唤醒思维艺术设计教师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借助联系生活实际、巧用教学资源策略能够让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增强学习意义感,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则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最优化。优质导入犹如一把金钥匙能够有效打开学生心灵之门,为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继红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研究 [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8(48):1.

[2] 陈敬保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J]. 缔客世界 , 2021(1):187-187.

[3] 地力努尔·海力力 .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技巧的作用核心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