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研学旅行与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探究
徐建山
深圳市教育科学发展促进会 518000
引言:研学旅行作为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重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将学科知识有效融入研学旅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亟待解决难题。探究立足初中教育实际,探究研学旅行与学科知识融合途径与方法,分析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主体参与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期望能够为构建高质量研学旅行教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一、研学旅行设计融入学科知识,核心素养培育走向系统化
研学旅行设计应基于学科知识体系架构精心选择研学主题与路线,研学主题选择需结合初中各学科核心内容,如历史文化遗址结合历史学科重要朝代变迁知识点,地质公园融入地理学科地貌形成原理,科技馆对接物理化学实验原理。研学路线规划应遵循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接触相关知识点,例如语文学科按文学发展脉络设计文学足迹研学路线,数学学科围绕几何概念设计数学见证探索路径。研学活动设计需注重知识应用场景创设,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情境体验,如通过古建筑测量活动让学生应用三角函数知识,通过地方方言调查活动运用语言学习方法,这种基于学科知识构建研学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形成知识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培育需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研学旅行前期准备阶段通过预习任务激发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问题意识,研学实施阶段通过探究任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与实践创新精神,研学总结阶段通过反思整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与表达分享意识。各阶段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需相互衔接形成完整培育链条,同时研学内容设计应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平衡,既突出学科特色又促进跨学科思维发展。例如地理研学不仅培养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还应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历史研学不仅培养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还应发展文化理解力与家国情怀。通过研学任务清单与素养培育目标对接,建立起完整素养培育体系,使研学旅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重要平台。
二、学科内容整合突破学科壁垒,实践活动评价注重过程性
学科内容整合需打破传统知识分割模式建立跨学科主题式研学框架,可以围绕关键主题进行多学科知识整合,如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融合地理中水循环知识、生物中水生态系统知识等。通过问题导向方式实现学科知识自然融合,如古镇保护与发展问题探究整合历史文化传承、建筑艺术特色等多维度知识,构建情境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科融通,如博物馆研学中既有文物鉴赏艺术视角,又有历史背景人文考察还有科技手段修复分析,形成多学科交叉情境。教师团队协作也是实现学科整合关键,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学设计,基于学科优势分工协作确保研学内容涵盖多学科精髓且保持内在逻辑连贯。
实践活动评价应突破传统结果导向模式,建立全程性、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研学全程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准备阶段资料收集能力、实施阶段探究参与度等方面表现,另一方面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全面反映学生研学表现。评价内容应注重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如问题发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变化,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如研学日志、现场观察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机会。建立研学档案袋记录学生整个研学过程中关键性成长节点与能力提升证据,形成完整成长记录,通过这种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研学过程中问题探究与能力提升而非仅仅追求最终结果,真正体现研学旅行育人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师角色转变促进能力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创新性
教师角色应从传统课堂知识讲授者转变为研学活动引导者与设计者,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具备多元化能力结构与综合素质,教师先应提升课程开发能力,通过深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体系将抽象知识与现实场景建立联结,从而设计出既富含学理深度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研学方案。需具备学习情境创设能力善于捕捉研学环境中各种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应掌握学科融合技巧能够突破单一学科思维局限,构建知识间横向联系与纵向发展脉络,还须强化评价指导能力,熟练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通过校本研修、团队协作等途径实现,逐步形成研学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并建立学校、研学基地、社会单位三方协同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多元学习平台与发展空间,最终促进研学指导能力全面提升与教育理念更新。
学生主体参与必须贯穿研学全过程,通过系统性参与机制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生在研学前期规划阶段参与主题确定与路线设计,培养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在资料收集环节运用多种信息获取渠道,初步构建探究框架与问题意识,实施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等形式亲身参与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后期通过多样化方式呈现研学成果,锻炼创新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建立学生研学导师制度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同伴,既增强高年级学生领导力与表达能力,又提升低年级学生参与热情与学习效率,构建研学成果应用机制鼓励学生将研学发现转化为校园改进建议或社会实践项目,使研学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完善研学档案管理,记录学生长期成长轨迹形成个人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全程主体参与、自主管理等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研学热情与创新潜能,使研学旅行成为学生自主成长平台与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结论:通过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研学旅行与学科知识融合实践探究可知,研学旅行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化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学科内容整合需打破传统壁垒,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主体参与是实现研学创新关键。未来应当进一步探索区域特色研学资源开发、校本研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研学成果转化应用等方向,为推动初中研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威, 倪玲梅.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研学旅行探索与思考——以”北京云蒙山研学旅行”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5):4.
[2] 韩加强, 尹卫霞, 刘云.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研学旅行的深度融合: 意义与路径 [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24(3):83-88.
[3] 周雪 . 历史学科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实施的研究——以双流区东升一中为例 [D]. 西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