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师琳琳
郑州航空港外国语高级中学 451100
引言:语文是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重任。然而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讲解,忽视与实际生活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应用能力欠缺。生活化教学理念强调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语文回归本源,焕发生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具体应用路径,希望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工具。
一、挖掘生活素材,丰富语文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挖掘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元素材,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环保问题、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现象从中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材料。此类素材来源广泛,既包括社会层面新闻事件、文化活动、科技成果也包括校园内外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素材收集过程本身就是语文学习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思考、记录培养语言敏感性与表达能力。挖掘生活素材还能打破传统教学框架,促进古今对话、中外交流,让经典文本焕发新活力。比如学习古代诗词时可让学生寻找现代流行歌曲中相似意境或主题,比较表达方式差异;阅读名著作品可联系当下社会现象,探讨人性共通之处;议论文写作训练则可结合青少年关心热点,引导深入思考。
以《红楼梦》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红楼梦与现代生活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挖掘生活素材。学生可收集当代家族企业兴衰案例,如万达、恒大等知名企业发展历程,与贾府衰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家族命运背后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关注现代婚恋观念变迁,学生可通过采访不同年龄段人群,了解他们对婚姻爱情看法,与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感情经历进行比较,思考封建礼教与自由恋爱差异。探究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学生可记录自身成长经历,分析父母教育理念与方法,对照《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等人教育子女方式,总结家庭教育影响。还可关注当代饮食文化,收集传统节日食俗资料,与《红楼梦》中元宵节、中秋节等描写相比较,体会文化传承。学生可观察校园或社区中人际关系现象,记录不同性格人物言行举止,联系书中众多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塑造艺术。通过多维度生活素材挖掘,《红楼梦》不再是遥远古典名著而成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本,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与人生启迪。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素材整理成专题报告,制作成多媒体作品或撰写小论文,既深化文本理解又锻炼语文表达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课堂应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贴近学生实际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符合青少年好奇、求新求异心理。课堂情境营造可从多角度展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置身特定场景,体验人物心理,设计生活实用任务如模拟新闻发布会、产品宣传、求职面试等场景,增强语文学习实用性,引入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真实性与趣味性平衡,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具有吸引力。情境创设不仅限于课堂内,还可延伸至校园、社区、家庭等更广阔空间。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多层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创设时代背景情境:收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图片、视频资料,重现当时服饰、建筑、民俗等让学生了解鲁迅笔下鲁镇历史背景。设计角色互动情境:学生分组扮演祥林嫂、鲁四老爷、鲁迅我等人物,模拟祥林嫂被卖、再嫁、丧子以及乞讨等关键情节,体验人物命运。构建辩论情境以谁应为祥林嫂悲剧负责为题,学生分别从封建礼教、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角度展开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主题。然后创设现实对比情境引导学生调查当代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访谈留守妇女生活经历,比较百年来中国女性地位变化,思考社会进步意义。设计情感表达情境学生撰写给祥林嫂一封信,表达对人物命运怜悯与对封建礼教批判或创作微电影《如果祥林嫂活在今天》,想象现代社会环境下人物可能遭遇。通过情境创设,《祝福》不再是静态文本,而成为激发思考与情感体验载体。这种情境教学突破传统文本解读局限,将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既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又培养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实现语文教学育人功能。
三、构建生活实践,提升语文能力
实践活动可从课内拓展至课外:开展课堂微实践如小组讨论、即兴演讲、辩论比赛等,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组织校园文学活动如办班级报刊、筹建文学社团、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提供展示平台。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如走访社区老人记录口述历史,采访行业精英了解职场要求,参与志愿服务撰写实践报告等。这些活动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网络平台同样是语文实践重要场所,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创建博客、参与优质论坛讨论、制作短视频等,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项目学习法也适合语文实践教学,如组织家乡文化调查、文学地图绘制、广告语言研究等主题项目,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撰写报告以及制作成果展示,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实践活动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任务逐步过渡至复杂项目,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培养能力。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扮演引导者角色,提供必要支持,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构建生活实践提升应用能力使语文教学回归本质,焕发生命力。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未来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深化生活化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实践渠道,构建开放多元课堂生态,使语文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人文素养且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成为生活化教学实践引领者与推动者。
参考文献
[1] 陈香 . 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例谈 [J]. 语文世界 ,2025,(02):31-32.
[2] 孙浩然 .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喀什大学 ,2022.
[3] 李蕾 . 浅析生活化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9,(08):27-28.